1944年6月6日,抢滩诺曼底。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乃至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两栖登陆作战。作战代号:霸王行动。
“霸王行动”,从策划到修订、成型、确定、实施,历时一年半的时间,其间反复修改。行动的具体规划,目前保存在美国的陆军学院。
两份文件,都发自于盟国远征军最高指挥部。两份文件的级别:1月23日的一份,原定级别是 “机密”;而到了3月27日的这一份,原定级别就提高到了“最高机密”。这里边,有什么讲究吗?
有!就在这两份文件之间相隔的一个月里,1944年2月,盟军最终确定了登陆作战的标靶。也就是说,“最高”两个字,就最高在了诺曼底这个地点上。
要知道,在是否选择诺曼底地区作为登陆点这个问题上,盟军最高统帅部可是琢磨了很久。因为在由荷兰至法国瑟堡之间,480公里长的海岸线上,有两个地点都适合登陆作战:
诺曼底地区,离英国比较远,海面状况不稳定,但滩头宽阔,港口较多;加莱地区,距离英国只有33公里,适合抢攻,但滩头狭窄,缺乏港口。两个登陆地点各有利弊,而无论从哪个地方登陆,等待着霸王行动的,都是一堵墙!
所谓的墙,指的就是由希特勒亲自下令,从挪威至西班牙,长达上千公里的海岸线上,修筑的Atlantic Walls——大西洋壁垒。这道壁垒由15000个坚固支撑点组成,统帅就是西线集团军群B集团军群司令——隆美尔。
埃尔文·尤金·隆美尔,二战名将,闻达于北非战场,有“沙漠之狐”的称号。作为盟军的老对手,隆美尔对于英美军队的作战意图、方式、序列,都有十分清晰的了解。从北非战场来到法国海防前线后,隆美尔亲自视察、监督各处防御工事,他心里明白:盟军跨海突击,这是必然的,而他要做的,就是在敌人登陆的24小时之内,将之消灭在海滩前沿。
这是一个可怕的对手,事后证明,从纯粹的战术上来讲,隆美尔做得相当出色。由他制定的每一步防卫建设,都给予了盟军沉重的打击。
从海岸高潮线算起,深海处遍布水雷,浅海处埋设地雷。为了不让登陆士兵去趟雷,盟军绞尽脑汁,甚至设计出了这种奇形怪状的武器:风火轮,作为冲锋保障。只不过,这种武器实在不靠谱,根本无法在实战中使用;此外,在海滩的开阔地上,隆美尔不仅设置了大量反坦克的尖锐钢铁路障,还竖起了无数高达5米的木桩。这种木桩,在兵器史上被称为“隆美尔芦笋”。盟军的滑翔机,甭管是运兵,还是运装备,只要是撞上这种“芦笋”,就会彻彻底底地“挂了”。
但是,作为前沿一线指挥官,隆美尔有他的苦恼。隆美尔最大的苦恼,就在于兵力不足。当时,希特勒把纳粹德国总兵力的65%,都投在了与苏联对抗的东线战场,西线的海防前线上,隆美尔只有B集团军群的39个师。而就凭39个师,要防守的,是法国北部将近500公里的海岸线。
当时德军防范区域,加莱地区、诺曼底地区、布列塔尼半岛地区,这都是盟军有可能登陆的地点。隆美尔“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他只能把B集团军群的指挥总部设立在一个比较居中的位置,看盟军打哪儿,就重点布防在哪儿。
那么,盟军到底要打哪儿呢?
盟军到底要打哪儿?当时德军是真的不知道,或者准确一点说,是不能肯定。霸王行动3月2 7日的规划文件,尽管已经被定为了最高机密,但这还是不够。很快,两份文件的原定保密级别统统作废,新级别是专为诺曼底登陆计划量身定制的:Bigot。在诺曼底登陆中,任何文件,一旦被定为“Bigot"级别,那就意味着这份文件,比最高机密还要机密,只有最高统帅部的顶层人物,才有可能接触到它。
而为了诺曼底登陆而单独设立出这个保密级别,原因只有可能是一个:有人泄密!
到底是谁走漏了风声?由于很多档案至今还没有解密,这个历史悬案,还无从破解。但事件的后果很严重,3月27日,霸王行动的会议纪要出台,4月初,这份文件就已经摆在了希特勒的办公桌上。希特勒马上下令:调集兵力,驰援诺曼底。
隆美尔向诺曼底派出了精锐:352步兵师。增援的地方:叫做奥马哈。这片海滩,在战争史上,也被称为是“血腥的奥马哈”。经典影片《拯救大兵瑞恩》,表现的就是这场战役。而实际的抢滩过程,比电影还要惨烈。在6个小时的登陆过程中,美军阵亡2500人,平均每9秒钟就有一名士兵倒下。而在之后的战场清理中,盟军发现,真正在滩头阵地和美军正面血拼的,只不过是德军352师的一个加强团而已。
登陆作战,占便宜的永远都是防守一方。隆美尔的兵再少,那也是39个师的力量,而盟军5个滩头的登陆部队,加在一块儿也只有33个师。从奥马哈海滩的血肉横飞,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德军的精锐力量,全部调到了诺曼底地区,那么盟军要想一天之内就抢滩成功,是绝无可能的。甚至,整个战役的结局,都有可能改写。
而幸运的是,除了352师,德军再没有向诺曼底地区增派其他的精锐部队。因为隆美尔很快就接到了作战总部的新指令:先别管诺曼底了,巴顿的大军到了,敌人要从加莱登陆!
乔治·巴顿,著名的铁血将军。希特勒曾经公开表示过,盟军要想跨海,巴顿一定会是指挥官之一。因为像登陆作战这样硬碰硬的对决,统帅必须得有点儿混不吝的狠劲儿。
而那巴顿是什么劲头?那可是在北非战场上拿手枪打过飞机的人啊!
果然,从1944年3月开始,在加莱对面的英国多佛港,巴顿将军就拉开了玩儿命的架势。大军集结,安营扎寨,战备物资源源不断。德军的无线电台,每天都会截获到对岸上百封的军令,情报人员掐指一算:了不得了,巴顿的部队有2 3个步兵师、6个装甲师,外加一个空降师。赶紧查查部队番号:啊!原来这就是传说中的美国第一集团军群!
眼瞅着巴顿的大军压境,德国作战总部反倒是松了一口气:终于找到这支队伍了,好在我们早有防备!因为在将近一年前,德军就已经收到过有关这个美国第一集团军群的情报了。
泄露了大军情报的,就是1943年6月号的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这也许是军事情报史上最著名的一期杂志了。封面上赫然印着本期主题一一美军作战部队标识。翻开杂志,里面用了32页的篇幅,详细介绍了美军各个兵种、兵团的徽章,帽徽、领章、肩章、油标,一应俱全。
杂志上市之后很抢手啊,尤其在欧洲,比在美国卖得都好。但没过一个星期,这本杂志就被紧急召回。经过修订之后,重新上市。这其中,必有蹊跷!
之前的旧版本,此时已经“必不可免”地进入了流通渠道,落入了德国间谍的手中。两个版本一对比,德国间谍欣喜若狂:发现大情报了!新版本中,有些内容被删除了。什么内容啊?被删除的,就是这些徽章,而这些徽章,全都属于美国第一集团军群。
德国间谍迅速向军情部门汇报:有个美国第一集团军群开始封锁保密信息,看来要有大动作。果然,在将近一年后,这支军队出现在了多佛港,枪口直指加莱!
但德国间谍想不到,从他们向总部发出这条情报起,德军就掉进了盟军的迷魂大阵。这,只是他们被骗的第一步!
M4A1,美军主战坦克之一。当年在多佛港内,有成百上千辆的M4A1、M5A1、M3A3坦克,列成方阵,密密麻麻望不到头。看到侦察机拍回的照片,连隆美尔这个玩了半辈子坦克的德军元帅都感慨:这美国第一集团军群,实力不俗啊!
但停在多佛港内的美军坦克全部是假的。是用塑胶和木板搭的,有的干脆是气充的。而且,不仅坦克是假的,军车是假的,舰船是假的,整个的美国第一集团军群,全是假的!
《国家地理》杂志上的军徽也是假的。无论是公共媒体上的假情报,还是摆出一副厉兵秣马势头的假兵器,这些,都是属于一个军事欺骗行动的手段。行动代号——水银行动。
“水银行动”的目的,就是无中生有地制造出一支大军,佯攻加莱地区,牵扯敌军防卫主力。不过,想要瞒过像隆美尔这样有“狐狸”之称的对手,“水银行动”就必须做到以假乱真,滴水不漏。
所谓滴水不漏,就是要真刀真枪地干!美国编号空军第八空军总部6月2日的战斗指令:指令方向非常明确:重点轰炸加莱地区,给敌人造成错觉,掩护真正的登陆地点。
向别的地方投一颗炸弹,在加莱就要投两颗;在别的地方不投炸弹,在加莱也得投两颗。这,就是重点轰炸的含义。时间进入1944年之后,盟军飞机对德军实施了大规模的轰炸,目标有时是海防前线、有时是纳粹占领区、有时是德国本土。而只有对加莱地区,轰炸就和一日三餐一样,不带断顿儿的。而且所有的轰炸机,都是从多佛港,也就是所谓的美国第一集团军群驻扎地起飞的。
这种不惜成本地狂轰滥炸,必求置敌于死地,来为大军开路的作战手法,还就是巴顿的风格啊。
——摘选自《作家文摘》合订本
作者:散木
编辑:周怡倩
责任编辑:徐坚忠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