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和平在指导武打戏
我坚定认为《水浒传》不能走武侠的风格,就想找袁和平来为我们设 计动作。第一次到香港去找袁和平,找到一个掮客一样的人,把袁和平弟弟找来,我当时就翻脸了,问袁和平到底在哪儿。对方说袁和平在给吴京拍《太极宗师》,然后我找到他,他说了一些客套话,拒绝了。第二次去也是那样。第三次因为我出车祸了,只能拄着双拐到杭州找他。夏天特别热,到了宾馆门口,我听说袁和平前一天夜戏,没起床呢。我说行,搬个椅子我坐门口。中午12点,送饭的来了,门一开,我进去了:“你看我这样了都来看你,古有刘玄德三顾茅庐,今有张纪中三下江南。”
“哎呀,张先生,行了,我去!”
然后我们就谈怎么参与,什么时候参与,多少钱。
袁和平先生在这之前是没有拍过电视剧的,他一直都在拍电影。
袁先生当时真的是哈哈大笑,说:“张先生,我看你拄着拐来这么两 次,我答应了!”
我们两个人激动得击掌为号!
《水浒传》的武打风格就这么定了。
后来的15个月,袁家班参与了整个拍摄。很难想象拍摄一部电视剧 用了这么长的时间。刚才说起纪录,这件事上创造的纪录就是我们43集的戏,后来剪成43集,当时是40集的剧本。40集的剧本我们居然拍了15个月,后半程由一开始两个组变成了四组拍摄。
为什么拍得这么慢?其实当时我们真的是按照电影的要求,一个镜头一个镜头去实现。在我印象里,在水浒城拍摄的时候,每个组24小时不间 断地工作,不是A组就是B组,然后就是C组、D组,四个组轮番作战。那 时候演员也非常辛苦,好在《水浒传》演员众多,还可以分身出来。水浒 城也是当时的一个壮举,我们为了拍这部戏建了那么大一个城。
在那个艰苦的岁月,我觉得最辛苦的是食堂的人,食堂一天要做九顿饭,他们都是不分昼夜地倒班,来供应这些以剧组为家的人吃饭。
袁先生确实没有拍过电视剧,他不想拍电视剧,电视剧时间非常长,跟电影也不同。
我跟袁先生谈起《水浒传》的武打风格,《水浒传》作为中国的四大 名著之一,其地位非常重要。之所以请袁先生是觉得他作为武术指导,武打的风格非常符合《水浒传》。我们不是拍那种飞来飞去的武侠片,而是很实在的一种风格。不管是林冲的枪、鲁智深的禅杖、武松的棍,还是李逵的板斧等等,都是很实的,包括燕青的拳。整个《水浒传》的武打风格是非常接地气的,不像有些戏,失去了对人物的观照。我从袁和 平先生身上学到的就是怎样通过动作塑造人物的个性。
这就是袁和平,他善用动作来刻画人物的个性,比如:“武松斗杀西门庆”的动作设计,还有林冲的很多动作。他的武打风格在《卧虎藏龙》 这些戏中也有体现。我觉得袁和平其实是我的一位启蒙老师。过去我们虽然拍了《三国演义》,但是真正的动作在其中表现得并不充分,到了《水 浒传》才让我们大开眼界。
我们从袁先生这样的导演身上学到他的创作力。我像一个学生一样学习怎么拍动作戏,怎么使用武打器材。
袁和平的加入奠定了整个戏的武打基础。
袁先生设计的武打,每一个人都有强烈的个性。这种强烈个性既实用,又不像过去那种武侠片的套路。像燕青的拳,大的战争场面,攻打方腊的戏,这些都是袁家班非常优秀的拳师来指导设计的。
所以整个《水浒传》的武打风格,是袁家班奠定了基础。后期,赵箭等人的进入,为后来的中国大陆培养了一大批人。他们在这个戏中实打实的去实践,成长非常大。参加过《水浒传》的所有武师、动作指导,包括赵箭他们,是到今天都活跃在动作武打戏里的中坚力量。所以《水浒传》 确实意义非凡,对于后来中国大陆整个电视剧动作片的发展,起到了黄埔军校的作用。
《人在江湖》
张纪中著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
随着时代变化,制作方式在变化,但是制作的精神不应该改变。
当时我们确实缺少经验,应该说是我们才探索着来做,也确实没有能够辅助的设备,比如说电脑。那个时代所有拍的戏,1000人就是1000 人,2000人就是2000人。
这些也是拍摄缓慢的原因。比如说《三国演义》,其中一场戏是“诸葛亮出殡”。诸葛亮的灵柩回到成都,那场戏有3000个群众演员。这 3000个群众演员中包括一个抬棺的部队,这个抬棺的部队一共有64个人。 光抬棺材的这些人的训练,就用了两个星期,我天天在那看他们训练。用什么方法,用什么东西,才能让他们走得齐?最后想到用一种梆子敲的声音,大家都听得见的声音,才保证走整齐。
可想而知,光群众演员入场,就大概经历了6个小时。当时拍摄的难 度主要在这些方面,这千军万马,真的就是千军万马。《水浒传》也是这样,梁山好汉加上梁山的兵,加上官兵,加上其他人员,每天人数非常多,道具的损坏量也是相当之大。
但是对于我来讲,其实2008年拍《西游记》,也是用了将近三年时 间;2010年拍摄《英雄时代》,大概用了四年时间。后来,我们拍摄的时间渐渐缩短,但我觉得时间确实是实现质量的重要保证。
——摘自《人在江湖》,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
作者:张纪中
编辑:蒋楚婷
责任编辑:徐坚忠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