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语言
《被误解的分号》
Semicolon:The Past,Present,and Future of a Misunderstood Mark
Cecelia Watson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2019年7月版)
分号。斯蒂芬·金、海明威、冯古内特和奥威尔痛恨它;赫曼·梅尔维尔和亨利·詹姆斯则爱它。但为什么呢?或者我们应该问:分号是用来干什么的?使用时应该遵循哪些规则?什么时候用它才是对的呢?我们一直都用错了吗?或者,我们应该在意吗?事实上,对于这个标点,基本没有统一的意见。
历史学家西西莉亚·沃斯顿为此为分号写了这本传记,叙述了这个久富争议的标点符号的兴起和衰落,虽然现在名声不佳,但它一度是文学世界中非常流行的一个标点符号。
1494年的威尼斯,一位出版商在一篇关于攀登欧洲最高的活火山埃特纳火山的游记中引入了分号,用来表示停顿,强调节奏,而不是语法的正确性。当时大家对于标点符号的使用要求还比较宽松。后来,分号被用来分隔两个独立的从句。到了19世纪,随着语法书的盛行,英语的使用规则变得越发严格和让人困惑,分号成为最大的受害者。虽然市面上出现了《芝加哥格式手册》这类强制规定,但人们也并不一致和一直认可它。
1900年马萨诸塞的一个法庭审判案例,可以说是分号用法重要性凸显的一次。一份限制州内酒精饮用的成文法中的分号,被法庭判定可以当做逗号,表示句中的停顿,从而使波士顿的饮酒法规变得更加宽泛
作者再现了19世纪语法权威们之间的争论,细致分析了很多经典文本,比如弥尔顿的手稿,小马丁·路德·金的《从伯明翰市监狱发出的信》,雷蒙德·钱德勒的《大眠》,来证明传统英语语法其实让人们之间的交流更加困难,而不是容易。
她还利用大卫·福斯特·华莱士的例子,来表达她对自以为是的“高级风格”的批评。她说,华莱士经常“教育黑人学生”,因为他认为他们的英文写作“不标准”,但事实上,语言的目的是进行有效交流,而不该拘于标准与否。
到了书的结尾,分号的价值和用法可能也并没有更清晰,但是作者的观点却足够清楚:应该减少对书面英语的限制,因为“规则,就像一直以来那样,并不足以成为保护英语的屏障”。(石 叶)
悦读·天文
《人类史上的一大步:把人类带上月球的不可能的任务》
One Giant Leap:The Impossible Mission That Flew Us to the Moon
Charles Fishman
Simon&Schuster
(2019年7月版)
当1961年5月25日,时任美国总统的肯尼迪向世界宣布美国将在1970年前将人类送上月球时,没有人比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更惊讶的了,因为这意味着他们需要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发明出宇宙飞船。尽管肯尼迪宣布了目标,但没有人知道如何才能飞上月球,没有人知道究竟要造出多大的火箭才能把人送上月球,也没有人知道怎么样才能发明出足够小、足够强大的电脑才能把宇宙飞船给送到那儿。至肯尼迪发表这一历史性演说之日,美国总共才有15分钟的宇宙飞行经历,至于在大气层外的时间可能只有五分钟。而彼时俄罗斯宇航员比美国宇航员在太空待的时间还更多些。 然而,之后的十年间,超过40万名的航天工作者夜以继日,最终于1969年7月20日将美国人送上了月球。
50年后,该书还原了当时如何争分夺秒实现人类史上这一壮举的整个过程和幕后故事,小到从宇航员差点忘记携带的美国国旗,大到阿波罗号返回地球后会对地球和我们如今的生活所产生的影响
作者查尔斯·费什曼同时介绍了在宇航员登陆月球前解决了10000个问题的那些伟大的人们。从查尔斯·德雷伯发明了推送阿波罗飞船的工具的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实验室,到数十位女工亲手缝制宇航服、降落伞甚至是手工制作电脑硬件的工厂,费什曼捕捉到了这些在登月壮举背后的普通美国人的功绩。(希 哲)
悦读·社会
《范围:为何通才能在专业化世界中取胜》
Range:Why Generalists Triumph in a Specialized World
David Epstein
Riverhead Books
(2019年5月版)
所谓“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很多专家都认为,如果想要学好一项技能、精通一种乐器或者在某个领域领先他人,就应该早早地开始启蒙,专注地练习,方能在竞技中取胜。如稍有懈怠或浅尝辄止,可能就再难比肩那些先发制人者。然而,如果仔细研究一下世界上顶尖的音乐家、职业运动员,哪怕是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生平,你会发现,早期专业化反而是个特例,而非通用规则。
该书作者大卫·爱普斯坦经过多年研究发现,在绝大多数领域,尤其是那些复杂的、无法预知的领域,通才者反而比专才者更容易胜出。通才者往往较晚才会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也常常会同时发展很多兴趣,而不是专注于一个。他们同时更具创造力,应变性更强,也更能在一些专才者无法感知的领域中找到联系。他特别举了天文学家开普勒的例子。开普勒在已经接受了日心说的基础上,通过气味和热量的类比,最终推导出开普勒第三定律也就是行星运动定律。
作者有理有据,善用例子论证逻辑,提出了“培养不能过于追求效率”的观点。爱普斯坦认为,失败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往往经常半途而废的人反而会取得最成功的事业。最具影响力的发明家通常是跨界的,而不是在某一单独领域深耕。世界上的学问从来都不是严格按照学科分类的,跨界的类比有利于你解决难题。这或许对我们现在的教育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张丽君)
悦读·生物
《蚊子:终极捕食者的人类文明史》
The Mosquito:A Human History of Our Deadliest Predator
Timothy C.Winegard
Dutton
(2019年8月版)
这是一部具有开创性和突破性的纪实文学,提供了一个崭新而戏剧性的角度来审视人类历史,揭示了蚊子是如何跨越千年时间,成为主宰人类命运唯一的最强物种。 为什么在印度和非洲的英国殖民者会选择金汤力作为鸡尾酒口味?星巴克的全球统治要感谢谁?千年来是什么保护了教皇的生命?为什么苏格兰会向英格兰投降?美国独立战争时,乔治·华盛顿的秘密武器是什么?以上所有问题,还有更多其他问题的答案,正是蚊子。
在我们的星球上,从人类诞生之初开始,这种体型和重量类似一颗葡萄籽的邪恶害虫,作为死神、人类人口的收割者和历史变化的终极代理者,早已处于历史的前沿。由于蚊子改变了文明的图景,人类在不知不觉中被要求响应这种力量的深刻影响和广泛投射。历史上,蚊子决定过国家的命运,摧毁过经济,左右过重要战争的结果,杀死过接近一半人类。在我们相对短暂的生存期里,她(只有母蚊子才咬人)处决了总计1080亿人口中的520亿人。就我们所知最大的食物供应者灭绝后,与其他共享地球村的生物相比,蚊子在塑造我们人类历史上扮演了更为重要的角色。
该书讲述了蚊子对人类历史的统治以及其对现代世界秩序无法磨灭的影响,充满了令人惊讶的深刻见解和节奏紧张的叙述手段。
温加德于加拿大皇家军事学院取得战争研究领域硕士学位,于牛津大学获得历史博士学位。他的著作享誉国际,专注于军事历史和本土研究领域,比如《第一次世界石油大战》《为了国王和加拿大》《英领土上的土著人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等。(宋 玲)
悦读·医学
《红区危机:史上最致命病毒埃博拉的爆发和即将爆发的疫情》
Crisis in the Red Zone:The Story of the Deadliest Ebola Outbreak in History,and of the Outbreaks to Come
Richard Preston
Random House
(2019年7月版)
《纽约时报》畅销书作者理查德·普雷斯顿近期推出了《血疫》的续集——《红区危机:史上最致命病毒埃博拉的爆发和即将爆发的疫情》,讲述了医生和科学家为保护人类与埃博拉病毒作斗争,并且为未来即将爆发的病毒危机向我们敲响警钟。
这回,埃博拉病毒是从一个两岁的儿童开始蔓延的,这个孩子可能接触了野生动物,很快他所有的家人都染病去世。随后的全球疫情促使北美、欧洲和非洲的医疗专家开始与时间赛跑,控制有燎原之势的病毒。最终,病毒变异成了最致命的形态,比以往传播得范围更广、速度更快——30000人会被感染,死亡将分布于三大洲、八个国家。 在这出气氛紧张、充满悬念的医疗剧中,作者记录下了病毒的爆发情况。通过他的记录,我们首次看到埃博拉病毒的幽灵如何穿越大陆,横跨大西洋,从而感染美洲大陆上的人们。《红区危机》中的人物丰富,冲突剧烈,无论是身体、情感还是伦理方面,这都是一部关于我们时代最严重的公共卫生灾难的全部记录。书中明确写道,2013年至2014年爆发的埃博拉病毒只是一个前兆,后续将会有规模更严重、史无前例的病毒出现——可能爆发在任何国家,任何大陆。我们对病毒世界的发现越多,对其致命潜力的了解也越多。《红区危机》是一部非常及时的作品,对即将爆发的病毒危机敲响警钟。
理查德·普雷斯顿系美国非虚构作家,师从著名的非虚构作家约翰·麦克菲。普雷斯顿擅长以非虚构手法,处理科学题材。1984年,他出版了首部非虚构作品《第一道光》,这本天文学题材的书获得了美国物理学学会的科学写作奖。十年后,普雷斯顿推出了另一部科学写作经典《血疫》,这本描写埃博拉病毒缘起的作品获得了巨大成功,普雷斯顿因此获得了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颁发的防疫斗士奖,他也是有史以来唯一以非医师身份获奖的得主。(峻 岭)
作者:黄昱宁主持
编辑:蒋楚婷
责任编辑:徐坚忠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