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浮山堂词稿》
[明]冯惟敏著
凌景埏 谢伯阳点校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9年5月版)
《海浮山堂词稿》是由曲学专家凌景埏与谢伯阳两位先生在1981年版《海浮山堂词稿》的基础上修订重刊而成。此书以郑振铎旧藏《海浮山堂词稿》钞本为底本,在此基础上与明嘉靖丙寅刻本、明代汪廷讷环翠堂刻《坐隐先生选本》、任中敏编《散曲丛刊》本三种刊本进行比勘,还参校了《北宫词纪》六卷、《南宫词纪》六卷、《南词韵选》19卷等10种曲选别集。
冯惟敏一生著述宏富,诗、词、文、赋、散曲、杂剧,不一而足。其中以散曲数量最多,成就最大。明代中后期的文坛被“燕燕轻盈,莺莺娇软”的婉约靡丽之风所笼罩,文采藻饰却意兴萧索的南音充斥着曲坛。冯氏散曲矫去时弊,承袭元代前期文学传统,利用北曲的音乐形式创作了大量富有强烈现实批判精神的作品,内容取材愤世避世、逸兴林泉,语言风格恣肆泼辣、率真直朴,被誉为“北曲最强音”,在中国散曲史上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和影响。
《海浮山堂词稿》分为四卷,共收录小令522首,套数48篇,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散曲著作。其中许多作品以批判政治为题材。明代中后期政治日益黑暗,贪官污吏横行,士夫风气也每况愈下,文人士大夫对朝政现实普遍不满却又无力抗争,甚至经常遭致祸端。如冯父在松江华亭知县任上曾被诬陷下狱,后担任贵州石阡知府时又被迫致仕还乡,冯惟敏本人也曾有触怒酷吏而遭受押解之灾的经历。如嘉靖三十六年(1557),巡抚监察御史段顾言巡按山东,酷刑治民,敲诈民财,百姓苦不堪言。次年冯氏家族因地产讼事,惟敏为段顾言所虐,逮系之济南,数月乃放。亲历官场黑暗的冯惟敏由原本“只想把经纶大展”的意气风发转为悲愤与失望,他在《点绛唇·改官谢恩》中写道:“俺也曾宰制专城压势豪,性儿又乔,一心待锄奸剔蠹惜民膏。谁承望忘身许国非时调,奉公守法成虚套。没天儿惹了一场,平地里闪了一跤。”
这些嬉笑怒骂、泼辣诙谐的曲作一方面反映了冯惟敏率性而发的个性和是非分明、敢于斗争的精神,另一方面也透露了冯氏济世爱民的仁爱之心。他在作品中表达的情怀远远超越一般文人士大夫怀才不遇的个人悲愤感悟,而彰显出了一种体恤民隐、亲民爱民、仁者兼济天下的儒者博大胸怀,正如郑骞所谓“纯粹儒家者流也”(《冯惟敏及其著述》)。冯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感起伏在不少散曲中都可读到。如小令《玉芙蓉·喜雨》中“年成变,欢颜笑颜,到秋来纳稼满场园”一句与《玉芙蓉·苦雨》中“三时不雨田苗旱,一雨无休水潦宽。民愁叹,号天怨天,这其间方信道做天难”之句同为写雨,但作者心情却因两场雨分别给百姓带来了喜与忧而截然相反,他因带来收成的“好雨”喜上眉梢,也对造成涝灾的大雨深感忧虑。冯氏散曲中这类关切民生疾苦的作品不胜枚举。
总之,通过凌、谢两位先生的点校整理,我们得以领略冯惟敏散曲中蕴含的历史意义与人文感动。它是作者期望实现政治抱负和治国理想,却因种种原因无法达成所愿,从而将自己的心绪酣畅淋漓地宣泄在曲作中而实现的非凡成就,正如任中敏曾言:“海浮曲全是一团拴缚不住的豪气。”这从侧面体现了冯氏壮志难酬却时刻挂怀苍生的儒者仁心,郑骞称之为“以儒家的思想襟抱放在曲子里边来代替道家的气氛”(《冯惟敏与散曲的将来》),是作者在对现实失望的情况下被迫“超脱”的显现。
400多年前,冯惟敏追求的“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篇》)之境界以及惩治贪官污吏的意愿与当今社会反腐倡廉的时代风尚如出一辙,政治的清明与百姓安居乐业是人们千百年来不变的追求。因此,对冯惟敏散曲的研究还有许多空白需要我们去填补和开拓,它对于当下社会的启示意义也同样发人深省。同时,这也意味着关于冯氏散曲的研究只有一次次新的起点,没有终点。
作者:陈羽茜
编辑:金久超
责任编辑:蒋楚婷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