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蛰存先生
施蛰存先生兼治新文学与旧文学,是我所尊敬的前辈学人,很可惜始终没有见过。1981年曾有一次通信,原委如下。
1978年秋,我进入研究生学习。不久,从《中华文史论丛》第八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10月出版)读到施先生大作《读温飞卿词札记》,第二节讲温氏生平,认为夏承焘先生《唐宋词人年谱·温飞卿系年》“钩稽群书所载,排比推论,约略可见踪迹”。对温卒年,夏著止于咸通十一年(870),举 证 为《赠 蜀 将》一 诗 注“蛮入成都,频着功劳”,是此年事。施文则举《宝刻丛编》卷八载:“《唐国子助教温庭筠墓志》,弟庭皓撰,咸通七年。”知其卒年在咸通七年(866)。进而认为《赠蜀将》所述或为咸通三年(862)事。施先生晚治金石,发现温氏墓志记载,所定温氏卒年,可为定论。
我仔细阅读《温飞卿系年》,对温生年的推定,主要采据顾学颉先生意见,认为《感旧陈情五十韵献淮南李仆射》首二句“嵇绍垂髫日,山涛筮仕年”,以嵇绍自比,以山涛比李仆射,据李之初仕年,可推知温氏生年。顾说认为李仆射为李德裕,根据李之生平,推温生于元和七年(812)。我排比史料,认为温诗与李德裕生平仍多扞格,李仆射应为较李德裕晚几年任淮南节度使的李绅。李绅早年能诗,《悯农二首》最著名,元白新乐府也肇源于他。他比李德裕年长十五岁,初仕年在元和初,这样一来,温庭筠生年被大大提前了,我推定在贞元十七年(801)。连带地,温庭筠在文宗时期与时政相关的不少事迹也被揭示出来。我撰为《温庭筠早年事迹考辨》一文,王运熙先生替我投到《中华文史论丛》,修改后发表在该刊1981年第二期。这是我发表的第一篇过万字的学术论文,虽有新见,但细节颇多出入。朱东润师读后,先肯定写得不错,也指出还有夹生处。夹生即夹生饭,上海话指饭没烧熟。夹生何在,则未细问。
▲施蛰存先生给本文作者的回信
拙文引用施文得以确认温氏卒年同时,认为《赠蜀将》不是写咸通年间的南诏入侵,而是指大和三年(829)事,南诏占据成都外郭十日,两川震动,朝廷急发神策军和七道节度使增援。拙说将温氏生年大大推前,使此说成为可能。此部分内容与施先生有交集,因寄给他请教。施先生回信如下:尚君同学:
手书及大作收到多日,无暇研索,故迟奉复,歉甚。
今日始阅大作。关于飞卿生年,我未尝研求,《赠蜀将》诗则似乎你有所误解,今另纸写奉鄙见,请思考。
我那篇札记,是60年代所作,当时只想就唐五代词人之作品,做一些学习笔记,对于传记方面,并未深入。近来则事冗,书亡,也无法仔细研究了。
匆此即问好!施蛰存
6/22
(1)温李并称,并非温年长于李,这是平仄关系,亦词组组合的习惯,“温李”则显然为二人,“李温”则像一个人的姓名了。司马迁与班固,史家常称“班马”,而不云“马班”,此其例也。
(2)“婚乏阮修钱”,必是指婚事,决不能“借喻无钱为进身之资”,“婚”字无此喻法也。
(3)《赠蜀将》诗。
题曰《赠蜀将》,可知是在长安作,否则必不用“蜀将”。
“十年分散剑关秋”,是说作此诗时,与此蜀将已十年不见了。
“志气”、“雕边”一联都是讲蜀将的经历,不是飞卿自己的事。
如果注文“蛮入成都”指的是咸通三年之事,则飞卿此诗必作于咸通四年至七年之间,如果指大和三年之事,则飞卿之诗便在前了。
“蛮入成都,颇著功劳。”此时飞卿不一定在蜀中,也可能是认识此蜀将在前,分别以后,听说此人“颇著功劳”的。
“雕”即“”或“碉”,是南诏的石室。
(4)鱼玄机有赠飞卿诗,可以考知飞卿在成都的年代。
蛰存6/22
施先生《读温飞卿词札记》写于1964年7月,他所说对温生平传记未深入,事隔17年,无法仔细研究,自是实际情况。
附录所说各点,我当时阅读印象最深的是第一条。拙文在说到温生年提前,做了反复推证后,认为与其亲友年龄尚无阻隔,举了温李之齐名,说两人并称,“庭筠仕宦与诗誉皆逊于商隐,疑以年长居前”,实属蛇足。施先生所举班马为显证,类似例子还有很多。
第二则,拙文说此句,“或为《系年》推测的‘尝丧妻再娶’,或系借喻无钱为进身之资”,后一句也属多余。类似意见也见于刘学锴先生著《温庭筠全集校注》(中华书局2007年),他说:“用阮修四十余贫无家室事,显系自喻。”又引温另一首诗,“可证开成五年隆冬,其妻尚健在,至作此诗时,相隔不过三四个月,岂其妻已卒而庭筠欲续娶继室乎?”“然如此用典,诗意只能作此解。”与施说不谋而合。刘注仅此一诗中,引拙文十一则,比较诸家之说后,认为对“淮南李仆射”的解释,“考辨详密可信者当属陈尚君所主张之李绅说”,接受我对温生年的结论。但也认为拙文细节有出入。如温诗“邻里才三徙”,拙释“其家居与李绅为比邻”,刘认为“以三徙择邻之孟母为比”;“冰清临百粤”,我认为“冰清喻洁身无过”,刘以为指“临民之长官廉洁清正”。虽皆属细节,恰巧可以给朱师“夹生”的说法作一注脚。
第三则《赠蜀将》,施说更为圆到,拙说也无显误。雕,今人一般认为指隼形鸟类,施先生认为指南诏石室,属特见,待酌。
第四则,鱼玄机存《冬夜寄温飞卿》《寄飞卿》二诗,内容不涉成都,鱼氏曾到江陵,未见入蜀。
我读研那会,老师不主张学生发表论文,认为学术积累不成熟,早年发表,至老必然后悔。以前述拙文来说,正是一例。不成熟而能得到如朱、施、刘诸先生之耳提面喝,或也能渐次成熟。谨述此与现在在学的研究生共勉。
作者:陈尚君
编辑:金久超
责任编辑:薛伟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