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吕布
■梁永安
匆匆忙忙好几天,今夜静静的,像独自一人停留在山间驿站,很想看点儿旅人的故事,于是翻开摄影师肖全写的《跟着马克·吕布拍中国》。
马克·吕布是与中国关系最深的法国摄影家,1957年元旦,三十四岁的他第一次来到中国,随后竟来中国二十二次之多。他不仅拍摄了《琉璃厂古玩店的窗户》等等一大批中国题材的经典作品,还发现挖掘了吴家林等中国摄影师,把他们推向世界。他和他的老师布列松一样,全部生命都是属于摄影的,一生过得单纯而丰富。
这本书里有一张肖全拍的照片,画面左边是马克·吕布用的摄影器材:莱卡M6和莱卡R5。M6上装的那只35mm镜头“磨损得非常厉害,几乎变了形。它们可是跟随马克走遍了全世界的”。很喜欢这种一只镜头伴随一生的深厚感,从今天的标准看,这些器材很普通,但马克·吕布却用它们拍出了《埃菲尔铁塔上的油漆工》等伟大作品。现在的摄影器材已经被高科技武装到无所不能,然而震撼人心的作品远远少于马克·吕布那一代人,其中的缘由值得深思。马克说:“拍照就是去深刻地品味人生,品味每个百分之一秒的瞬间”。这大概是来自布列松“决定性瞬间”的嫡传,都与人类生活有深切的共振。现在的摄影潮流,技术远大于内容,糖水片铺天盖地,目不暇接又没什么印象,感觉精神被掏空。如果今天按数码相机的手多一点点胶片时代的虔诚,一天只按三十六下,那会多么不一样!
少年时代看田径运动员训练,一圈又一圈地跑,一次又一次地跳,多么枯燥!这些年越来越感到,他们是人间很幸运的人,人生的很长一段时间专注于一件事,心底纯净,不烦不扰,排除了那些虚浮的杂七杂八。当一个纯粹的摄影师就更美好了,可以手握相机一辈子,小小镜头装下五洲四海,天高地阔自由行。当然,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眼睛看得到的东西人人相似,心灵看得到的世界各个不同。一般的婚礼摄影师拍的是热闹,真正的摄影师拍的是幸福。感情敏锐的摄影师绝不会拍那些一看镜头就莫名其妙笑起来的人,而是寻找那些最能表现真实内心的表情。马克·吕布的作品中人物占了绝大部分,但笑脸并不多,具有高度的写实性,这是纪实摄影的本色。
马克·吕布生活很朴素,肖全跟随他走了很多地方,“吃饭从来不超过三个菜”。在深圳街头,他看到水果摊上的鲜芒果,非常心动,问了价格,又摇摇头走开,还是肖全悄悄买下,给了他一次惊喜。这样一位闻名全球的摄影大师,就是这样始终把自己定位在普通平民的生活水准上,把全部的资源用在事业中。1993年在北京,七十岁的他一身背着五部相机行走穷街陋巷,2010年在上海,八十七岁的他风雨中拍摄建筑工人,雨水伴着默默流下的眼泪……一个杰出的纪实摄影师,一定是一位充满人类之爱的人文主义者,这是马克·吕布彰显的摄影本质。
2015年8月我在首尔,看到马克·吕布去世的消息,心里一片静寂,默默回想他的一生和作品,想到在昆明拜访摄影家吴家林时,他言谈中对马克·吕布无限的感激。今夜读肖全的这本回忆,仿佛走过不断响起快门声的城市和乡村,那是一个纯正摄影人的风雨兼程,艰辛和快乐,都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