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我呼喊时》
[法]克洛德·穆莎著
李金佳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李文方
最近,拿到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谁,在我呼喊时》一书,眼前为之一亮。这不仅因为这本文学评论集做得十分精美,设计典雅,文气十足,也因为原著者克洛德·穆莎是我熟识并敬重的法国著名学者。几年前,两次访法,都曾与其就文学问题有过深入沟通,当时就觉受益匪浅。这次手中有了他著作的中译本,便细细读了下去。全书读完,如品法国浓咖啡一般,味烈而意永,智广而蕴深,大有不舍释卷之感。
《谁,在我呼喊时》作为文学评论集——其实就其内容而言,更是一部文学理论专著,在当下最引人注目,也至关重要的是,将一种全新的文学形态,即“见证文学”,引入了中国,给我国文学理论界、批评界,乃至创作界,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观照理念,一个有效的研究思路,和一个值得探索的创作路径。对“见证文学”我们是陌生的,文学,尤其是小说,历来以虚构为其本质特征之一,而“见证”需要绝对真实,那么,在这里,见证何以为文学,而文学又何以为见证?这两个本性对立的事物的结合,又会带给我们怎样一个充满悖论又撞击心扉的感动?这些问题本身对我们也是陌生的,唯其陌生更引人关注。
本书译者李金佳在“译序”中对“见证文学”作了明确界定:“见证文学是一种特殊的自传文学。它指的是那些亲身遭受过浩劫性历史事件的人,作为幸存者,以自己的经历为核心,写出的日记、回忆录、自传体小说、诗歌等作品。”并指出:“见证文学的每一部作品,都是一本‘浩劫录’,都可以用‘我的浩劫’作为副标题”,“见证文学的作者有一个特点,就是他们都是作为普通人”而受厄、而写作。在世界范围内,见证文学的杰作,大都问世于上世纪四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题材以记述纳粹大屠杀死亡营经历为多,其间产生过写有《以利》《火迷》的德语作家内利·萨克斯,写有《无命运的人生》的匈牙利语作家凯尔泰斯·伊雷姆和写有《夜》的法语作家埃利·维瑟尔三位诺贝尔文学奖或和平奖得主。穆莎教授在书中对见证文学的几位代表作家罗伯尔·昂代姆、曼德尔施塔姆、策兰、凯尔泰斯、苏兹科维尔、沙拉莫夫、大冈升平及扬尼斯·里索斯的主要作品进行了深入的解析,内中既有对见证文学作品文本的深邃剖断,也有对见证者特殊遭遇的精到追述,可谓别开生面、独具慧眼,发人深省。
在我国当下被市场主宰的文学氛围下,翻译引进这本有关见证文学的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那就是让我们看到,文学,即使在当代,仍然具有商品以外的价值。这种价值,就是对历史的独特而确凿的见证。这是任何东西所无法替代的,也是金钱所无法衡量的。数十年来,国内文坛二三流低俗文学盛行,态度严肃、坚守文学本真的作家被边缘化,努力反映历史真实、时代特征、百姓生态的优秀作品找不到忠实的读者。相反,恶劣搞笑、胡乱拼凑、不顾起码的人性逻辑的伪文学作品比比皆是,甚至成为网络、微博微信争相传播的“文化垃圾快餐”。有人还理直气壮地将此解说为文学的娱乐功能,甚至宣称要“娱乐至死”。这无疑是对文学的扭曲和亵渎,也无疑是对我们年青一代的误导。其实,假如一个人的“乐”只能是“娱”出来的,那他的心灵必然是空虚的。穆莎的《谁,在我呼喊时》,让我们重新得窥西方在商业文学的浓浓雾霾中,严肃文学仍在人类精神的旷野上踽踽独行,初时虽不免行只影单,但它的旗帜仍然高扬,它的呼唤仍然穿越历史,直透人心,数十年后,终于受到应有的关注。在书中,穆莎写道:“‘昨天’,继续重压着所有‘今天’发生的事。”见证历史,就是启示今天。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应该重拾文学的使命,再塑当代文学的形象。一切有所追求的作家,都应该,而且可能从见证文学汲取精神营养,强壮我们自己的文学脊梁,创作出我们自己的足以见证时代、见证历史的文学杰作。
《谁,在我呼喊时》另一引人深读的原因是,此书对见证文学的宏观思索与个案解析充满了睿智的哲思,作者从见证文学作家作品评议中得到的启示和感悟,往往超越见证文学本身,对一般意义上的文学本体,甚至对普通人的现实人生,都有重大的意义。书中“空中的坟墓”一章,从意象学角度,对比了曼德尔施塔姆、策兰、凯尔泰斯三位重要的见证文学作家的作品,详细地分析了出现于曼德尔施塔姆的《无名战士之诗》、策兰《死亡赋格》及凯尔泰斯《为一个不会出生的孩子哭祷》中的“空中的坟墓”意象,指出“诗和小说在天空中塑成的这座坟墓,也许凝缩着见证文学所有的困难和模棱”,“在同二十世纪几次浩劫的接触中,质问着它自身的可能和意义”。也正因见证文学如此的困难,穆莎教授才深有体悟地写道:“在文学领域,我们说某人重要,只是因为他是一部作品的作者。这不仅是由于它全凭写成的作品才在集体记忆中占一席之地,更是由于他还在写作之中时,就已完全与作品合为一体。”这个结论,看似语不惊人,但所包含的对文学本体的再解悟,实在发人深省。在商业炒作和市场羁系数十年之后,读读这样的哲思,对我们该是多么有意义的事啊。书中类似的议论随处皆是。
值得提及的还有一点,那就是本书的翻译十分精彩。中文译本,以美丽而优雅的方块字与节奏清晰而流畅挥洒的汉语,传达出原作法语的极度精微与浪漫气质,可谓相得益彰。穆莎教授本人是著名诗人,他的理论著述在文字表述上也充满诗性,这一点在中译本上得到了恰到好处的体现。书中征引了见证文学作家们的大量原作,其中绝大部分尚没有中文译本,译者逐一将其译成中文,文字精萃,曲尽其妙。对于一切热爱文学、历史,甚至对翻译感兴趣的人来说,本书实堪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