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十二年》夏坚勇著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5年3月版
■林颐
“临安”一词,取“临时安顿”之意,读之不免凄惶,以“临安”为一个王朝都城,更可见其局促与困顿。南宋一朝,避强虏铁骑,唯偏安一隅,望尽中原路,南渡不得归。翻读南宋历史,那一页页写满希冀与失落、崇高与卑鄙、抗争疾呼与怯懦苟且的历史,好像芳草萋萋、夕阳残照,注定在挣扎迷茫中向着一条无望的道路渐走渐消。
南宋王朝既定的结局,早已在《绍兴十二年》中埋下了伏笔。作者夏坚勇在历史长河中抓住一个时间节点,以此切入剖析王朝深埋的丛弊,这类写法我们已在历史大家黄仁宇的名作《万历十五年》中见识过了。《绍兴十二年》无疑在写法上是受了《万历十五年》的启发的,一如《万历十五年》的英文名直译应当是《1587,无关紧要的一年》,《绍兴十二年》亦不妨称作“当年四海升平,并无大事可叙”,然则在死水微澜的情境里我们听见了蝴蝶的隐隐振翅。
夏坚勇选取岳飞被杀作为全书开篇,自然是有他的深意的。宋代政权来自于兵变,“扬文抑武”一向是宋朝国策。睡榻之侧,宋太祖赵匡胤不容他人鼾睡;庙堂之上,宋高宗赵构又怎忍看岳家军武运昌隆。更何况,赵构心里的小九九如“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假如真的迎回徽、钦二帝,他赵构又将置于何地?绍兴十二年就是在这样的境况中揭开帷幕的。夏坚勇以冷静的笔调,以十二个月份为章节,不疾不徐地述说这一年临安城的大事小事。笔触不时延宕开来,涉足古今文化制度,旁及民俗风物掌故,优美的散文情韵令人恍然有品读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之感,在残酷的历史争斗中有节奏地放缓了读者的阅读心境,这是本书的一种可贵的创新写作方法,极大地丰富了书的内涵、增添了阅读乐趣。
当然,历史始终是全书主线。岳飞被害之后,国事已不复可为。朝堂之上,胡铨等少数人凭一腔热血挺身而出,然而这寥寥几个敢说话的人也很快遭到了报复,为岳飞鸣不平的声音几不可闻,代替的是另一种声音,贺秦桧大寿献文纷纷。君王高卧,朝野噤声,宋金和议了,武事消弭了,文人的脊梁折断了。天地有正气,正气浩荡于民间。小民忠勇,狱卒隗顺偷得岳飞尸骨,葬于北山之麓,青山有幸埋忠骨,史册留名照汗青。这便是历史的可恨又可爱之处,它在你苍凉的心上,播撒的那一丝熹暖,足够在漫漫的长夜里燃起一星灯火,映透那铁幕背后人性的复杂与不息的求索。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