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毛岭之恋》无论是本地长汀县首演,还是异乡金陵城复演,均受专家与观众由衷赞誉。因为,这是一部老百姓看得懂也听得懂的新戏。5月20日-21日,该剧作为作为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参评剧目,亮相上汽·上海文化广场。
《松毛岭之恋》女主人公阿妹,原型并非具体某一个女人,而应为无数红军留守家属的一个典型。从剧名上可以解读故事发生地与那场有名的战役相关,重点却是围绕着一个“恋”字,相恋、思恋、苦恋。一个红军家属、一个客家女人,用30年坚守、等待书写的一段恋歌,她的真情、忠情与深情、痴情,纯朴自然感天动地,催人泪下荡气回肠。
该剧编剧之一王保卫是福建当地的剧作家,一个土生土长的闽西客家人。在家乡故里打响的松毛岭战役对他而言并不陌生,在炮火硝烟里牺牲的万余红军战士,精魂未散英灵犹存。这场伟大战役阻击了敌军,为中央红军实现战略转移赢得宝贵时间,吹响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进军号角。
《松毛岭之恋》讲述了一个悲情的故事:客家姑娘阿妹在新婚丈夫阿根参战未归后,依照客家人的习俗,坚持为阿根一年新做一件衣服和一双鞋。在公婆和小叔子牺牲后,阿妹独自将阿根留下的一条根和红军遗孤抚养成人。30年后,参军的儿子复员回乡,最终让阿妹面对烈士证书,相信丈夫早已不在人间的事实。悲痛难抑的阿妹捧着30套新衣新鞋,同乡亲一起送别阿根……
全剧设置四个主要角色:阿妹(女高音)、阿根(男中音)和阿财(男高音)、瞎婆婆(女中音),另有成年思军(男高音)和反派团总(男中音)唱段戏份有限,而成年思红基本为一声不吭的哑剧角色。可以说在文本中,四个主要角色或两主两配,形象的塑造与个性的描写,清晰而准确。
在歌剧创作领域,福建省歌舞剧院创作室主任卢荣昱同样也是“新面孔”。但《松毛岭之恋》写的是福建的人和事,原生素材应是信手拈来。作曲家采用了已被列入“非遗”的客家十番音乐与闽西、赣南、粤东客家金三角地区的山歌乡谣。全剧音乐基本以本土音乐“DNA”演化派生,阿根和阿妹的主要唱段以及大量的合唱,听上去旋律优美流畅、自然淳朴,有很高的可听性。
从2011年的《土楼》到2017年的《松毛岭之恋》,福建省歌舞剧院一直在歌剧艺术之路上自觉坚持探索实践。男中音歌唱家孙砾走马上任院长之后,从台前的头牌主演到幕后的艺术总监,他的“角色”转换,更能全面能动去要求一部新戏向“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而努力。这部新戏的舞台呈现,特别能反映出他们这种执着的追求。
指挥曹澈与福建交响乐团合作,尽可能忠实还原作曲家的理想意图。音乐既散发出浓郁的乡土味道,又挥洒着清新的歌剧气韵。序曲、间奏、尾声或叙事、抒情、描景,音乐的情绪都与人物的歌唱有机交融。偶尔筑成的一道“音墙”,最终能够成为一座“路桥”,通向起伏跌宕的彼岸远方。该剧合唱以写得用功、唱得用心而为人称道。开场《盼望前方早胜利》先声夺人,《送我个红军上前线》深情委婉,《神圣的使命》雄浑激越,《不屈的松毛岭》气壮山河……
林阿根虽在第三场英勇牺牲,但他一直陪伴着阿妹,在她的呼唤中,在她的思念中,在她的梦幻中,阿根从未离开。这位红军连长形象英俊健朗,嗓音柔润通透。听阿根“生前”在告别前后,两个相对完整的唱段《好妹妹啊心肝肝》《只怕你从此守空房》,歌声既有男中音的宽度,又有男高音的亮度。两段情绪大体差不多,但在情感的细节与分寸上,还是有差异有区别,使得人物形象丰美生动令人信服。瞎婆婆“眼瞎心不瞎”,一出场就将一位老红属的坚韧刚毅贯注于演唱中。反派团总舞台表演自然松弛,嗓音条件优越。林阿财也很有戏,从懦弱胆怯的少年,到温厚优柔的青年,再到见义勇为的志士,唱出了他的可怜、可亲、可敬。最后绝唱的重头戏,一波三折耐人寻味。
舞台上的阿妹,既有客家女子的美丽善良,又有红军妻子的纯朴倔强。“哥是岭中长年树/妹是树上百年藤/树高藤长缠到死/今生来世永难分。”这首民歌风的山野情歌,阿妹字斟句酌细致处理,听起来别有一番情韵。第四场开始的那首《摇篮曲》,“哥说你有九条命,我说妹是一根筋。”慈母、军嫂和孝媳的多重感情尽在其中,人物有血有肉,富于感染力。
现在的年轻人,恐怕不会理解也不能相信,一个新婚女子守着一个家,要陪着瞎婆婆、帮着小叔子,还带着两个孩子。一年一件新衣一双新鞋,做给一个望不见也等不回的男人。《松毛岭之恋》写的就是活生生的真人真事,一段天地明鉴的历史。重要的是,30年坚守的信念,竟然如此朴素简单——因为夫去为老百姓干大事,所以妻要按老规矩做小活,30年,心甘情愿,等。
作者:陈志音(《音乐周报》原副总编辑、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评论学会理事)
编辑:姜方
摄影:叶辰亮
责任编辑:王彦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