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花鼓戏艺术研究院、湖北省艺术研究院联合创排的大型现实题材荆州花鼓戏《河西村的故事》将于21日至22日献演上海大宁剧院。
“剧本写作之初,咱们自己就给这个戏定下规矩:不喊口号、不念文件、不贴标签,一定要好看、好听、好玩。”编剧周慧表示。《河西村的故事》从年轻村官与女博士的爱情遭两家人阻挠展开,牵出父辈美丽苦涩的往事。“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贯穿始终的主题音乐,宛如对物质困窘的过去,阴差阳错间酿成爱情悲剧的一声喟叹,又如剧中人物对当下生活惬意的赞叹,生机盎然地展现了当代荆楚的水乡风情,折射出改革开放40年来的农村巨变。
“花鼓戏的传统行当主要有小生、小旦、小丑,以才子佳人、王侯将相的题材为主。《河西村的故事》则是现实主义浪漫轻喜剧,在花鼓戏的题材和角色上都有所突破。”湖北省花鼓戏艺术研究院院长徐中兵介绍。花鼓戏形成于道光年间,已有200多年历史,唱词通俗幽默、表演自由灵动,民间有“听了花鼓戏的哟喂哟,害起病来不吃药”的美谈。而贴近日常生活,讲老百姓身边的人和故事,也是花鼓戏在现代剧目创新中不变的追求。
从十年九涝的水凼子、穷窝子的“光棍村”,到碧水良田一望无垠、女孩不愿外嫁的所谓“剩女村”,一年前采风时来到剧中河西村的原型潜江赵垴村,主创团队都大感震撼。“农民由衷地自信自豪,不用去问,他们自己都围过来跟我讲故事。”周慧透露,剧中潜江当地企业与农村“联姻”、院士专家在村边设工作站、以“虾稻共作”提振农村经济发展,都源自赵垴村的真人真事。当地村民知道自己的故事被改编成了戏剧,都争相赶来市里看演出。
“戏曲既要能够上剧场,也要能够进广场。”徐中兵表示。去年9月首演后,《河西村的故事》已在北京、湖南、河南、江西等地巡演40余场,走进了大城市的高雅艺术殿堂,也在送戏下乡时博得农村老百姓的满堂彩。“传统戏曲有程式化的痕迹,现代戏不能这样‘演’,要走进活生生的人物,让剧中的‘荷花婶’就是我自己。”梅花奖得主李春华说。该剧在台词念白中融入“撒狗粮”“脱单”等现代气息浓郁的口头语,在江汉平原吸引了大批年轻的粉丝。
在保留花鼓戏声腔“姓花”的同时,剧中加入女子歌队以及西洋管弦乐队的伴奏,也让花鼓戏呈现不同以往的时代风貌。“12位伴唱女子在主要人物的身旁‘叙述’‘评说’与引导主要人物的行为,既把观众的注意力吸引着关怀人物的心灵和命运,又给观众欣赏民间歌舞美质的愉悦,这是我们戏曲艺术表演的一贯追求。”中国戏剧教育家徐晓钟评论。
作者:吴钰
图片来源:演出方供图
编辑:吴钰
责任编辑:王彦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