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蕾舞剧《敦煌》。(演出方供图)
繁花聚盛会,佳节惠人民。
“大众的舞台,人民的节日”——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如约而至。在未来的半个月里,全国51台优秀剧目、600多件美术作品、300多件书法篆刻作品、270多件摄影作品,高能文创……将缤纷亮相申城。
有人说,了解一座城,文学是最诗意的方式;有人说,爱上一座城,艺术是最浪漫的理由。上海正在打造亚洲演艺之都,作为我国规格最高、最具影响力的国家级文化艺术盛会,中国艺术节虽然今年第一次在上海举办,却开创了好几个“第一”:第一次在同一场馆内同时举办3个国家级专业展览;文创产品第一次集体亮相;第一次实现智慧办节;第一次提出“十万观众进剧场,百万观众在现场,千万观众在线上”的承诺;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面对公众:不仅仅是去“高大上”的剧院、音乐厅、展览馆,只要用心,在“没有围墙”的社区、商场、公园,在城市文化客厅,市民游客都可以欣赏到各种惠民演出和艺术元素。在城市的转角就能邂逅艺术之美,这是市民的文化福祉。
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马克思说:“人民历来就是作家‘够资格’和‘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以为人民不懂得文艺,以为大众是“下里巴人”,以为面向群众创作不上档次,这些脱离群众的观念都应该“扔到爪哇国去”!“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深入生活,才能植入最深刻的现实;扎根人民,才能流动最真挚的情感;与民心呼应,才能产生最动人的力量。透过十二艺节这扇窗,我们看到当前艺术领域“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的崭新气象扑面而来,一批“从泥土里开出花来”的作品,接地气、有道德、有温度、显筋骨,既体现国家水准和民族特色,也充分展现新时代的精神图谱和价值追求。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唯人民与时代不可辜负”,坚持人民立场,拥抱艺术理想,让艺术之花为时代绚烂生长,为人民深情绽放,十二艺节必将奏响一曲属于上海、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的文化强国建设雄浑乐章。
作者:本报评论员
编辑:施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