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个优秀志愿服务品牌以多种形式,一一登台展示分享品牌故事、公益初心和志愿愿景,在全社会形成示范引领效应,号召更多慈善力量和专业人士参与志愿服务。
日前,作为2023年“上海慈善周”系列主题活动之一,“五社联动,同心向善”——民政领域志愿服务品牌项目推介展示活动举行。
今年7月以来,本市启动民政领域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征集选树工作,这8个项目是从170多个申报项目中脱颖而出的首批优秀志愿品牌代表。未来,更多志愿服务优秀项目品牌将陆续开展展示、路演,弘扬志愿服务精神,营造浓厚志愿服务氛围,扩大品牌项目影响力,深化“五社联动”机制,促进上海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
特长生:持续多年关爱特殊群体
梳理这些志愿服务领域的“佼佼者”,不难发现,其中相当一部分专注于发挥自身特长特色,聚焦关爱特殊群体,持续多年积极开展助老扶幼、助残济困、社区治理等领域工作。
比如,市第四社会福利院“公益合作社”志愿服务项目,积极探索“专业社工+志愿者”的工作模式,与60余家企事业单位和社团组织合作,开展敬老爱老志愿服务,为长者打造温暖幸福的梦想家园。上海剪爱公益发展中心“记忆的守望者”志愿服务项目,则关注认知障碍老人及其家庭,组建跨学科专业团队,十年磨一剑,扎根社区,探索本地实践范本。
再将视线聚焦到特殊困难群众。市儿童福利院“心义工”孤弃儿童志愿服务项目,在全面关爱孤弃儿童健康成长的同时,组建大龄(14-18周岁)孤弃儿童志愿服务队伍,鼓励孤弃儿童服务社会、关爱帮助他人,培育其公益品格,使他们助人自助、乐人乐己。星巴克社区友好基金和上海久牵志愿者服务社开展的“寄养儿童生日会”志愿服务项目,关注、帮扶寄养孤儿,每月为孩子们举办生日会,开展多种形式的爱心志愿服务,陪伴孩子们成长。市救助管理二站的“爱相伴”志愿服务项目,自2013年开始,积极整合各界爱心资源,联合十余家团体和单位,持续为因各种原因而长期滞留的受助人员,引入陪伴式志愿服务,提供更专业的指导,帮助他们恢复社会功能、重拾生活信心,使他们切身感受社会各界的温情和爱心。
基层社区治理,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由闵行区马桥镇联合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共同发起的“暖暖社区,无边界健康促进友好社区”公益项目,以党建为引领,以“五社联动”为纽带,广泛整合社会资源,重点服务社区“一老一幼”,围绕大多数家庭普遍关心的老年人健康关爱和青少年健康科普两大领域,试点建设老少皆宜的“暖暖百草园”中医药主题街区,为社区带去更多温暖与健康。
链接者:“五社联动”链接资源
参加本次集中展示的8个民政领域志愿服务品牌,均在各自领域行业和辖区深耕多年,服务群体各有不同,但均已初步形成特色品牌,凸显“五社联动”等三大特色,在服务专业性、服务群体需求精细化研究、服务业务可持续发展、社会力量动员等方面,为民政领域的志愿服务带来示范、启发和经验积累。
首先,聚焦民政领域。有聚焦养老机构老人(市第四社会福利院)和认知症老人(剪爱公益)的为老志愿服务项目,有关爱孤残儿童、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项目(市儿福院和星巴克公益基金),也有关爱流浪受助对象的项目(市救助管理二站),有的项目立足社区关爱“一老一小”(马桥镇),有的是来自婚姻(徐汇婚登中心)、殡葬(福寿园)领域的机构利用自身优势服务社会的项目,进一步扩大了民政工作的影响力,也让更多的民政服务对象得实惠。
其次,突出“五社联动”。展示项目基本建立专业社工+志愿者的工作机制,在社工的牵头组织下,各类志愿者有序参与;这些项目大都有专业社会组织参与其中,都非常注重链接各类社会资源,有的项目获得基金会或者爱心企业的支持,形成良好运作模式;有的立足社区,通过志愿服务项目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促进基层社区治理,探索形成较好的社会动员志愿服务模式。
再者,在于坚持规范发展。民政部门作为志愿服务的行政管理部门,对本领域的志愿服务项目更要注重加强规范管理,比如志愿者招募、志愿服务信息记录、志愿者权益维护和保障等。这些项目在实际运行中坚持规范发展,得以持续良性推进。
作者:王嘉旖
编辑:王宛艺
责任编辑:张晓鸣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