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浦东新区,成立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塘桥街道正在谋划一场系统的“逆生长”:将通过实施“激发经济活力、实施有机更新、打造品质生活、强化社会治理”4大类、45个项目,打造“精优美”精品城区,打响塘桥“样板社区”建设品牌影响力。
记者了解到,塘桥街道不仅是浦东面积最小的街道,而且由于建成时间早,目前辖区内房屋老化、街区风貌老旧等问题逐渐凸显,老旧小区占比超40%。如何突破发展瓶颈、重焕生机活力,是摆在面前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聚焦补短板,重点布局民生工程
在这样一个特点鲜明的街道打造现代城市治理的示范样板,显然要确保有温度、有品质的民生底线。塘桥坚持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把最优的服务送给人民,从群众的实际需求出发,聚焦补短板,重点布局“1+2+4+X”系列民生工程。
其中,“1”指的是文化活动中心功能提升,着力打造全天候开放型公共文化空间,通过空间优化、复合功能植入,为社区居民群众提供更丰富、优质的文化服务。针对性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动优质公共服务扩大供给、均衡布局。
“2”代表峨山路、南泉路两座菜场的转型升级。对接浦商集团实施两大菜场升级改造,峨山菜场转型升级数字化智慧菜场,植入便民业态,打造生活服务一体化的化生活集市;南泉菜场打造3.0版标准化菜场,进一步降本增效、完善服务,全力守住塘桥居民的“菜篮子”。目前峨山菜场改造已进入立项程序,南泉菜场改造方案已经成熟,着力打造生活服务一体化的新型菜场。
“4”指的是立足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布局4个美好生活馆,丰富生活服务设施。通过租赁、腾退、改建等方式,塘桥在社区东西南北四个方位选址4处、总面积4400平方米,打造集健康服务、买菜购物、就餐助餐于一体的“1+3+X”美好生活体验馆。目前峨山路、茂兴路、北园路点位已率先启动规划设计。
“X”代表持续打造一批“塘·空间”共享系列。“塘·空间”共享系列旨在盘活辖区公共资源,打造一批跨界融合、资源共享、模式创新的“小而美”空间,融入浸式戏剧演出、大咖讲坛等文化元素,打造塘桥文化新地标。
“TIVO”建设,提升社区环境品质
与此同时,塘桥启动了“TIVO”建设项目,对社区发展建设全过程、各环节实施精细管理、多元治理,推进街区、园区、滨水区域整体提升,使城区面貌和生态环境更有品质。
“T”型区域重在“焕新”。围绕蓝村路、南泉路“T”型区域,塘桥形成“风味蓝村、百业南泉”为主题的规划导则,开展环境整治、风貌统筹、业态更新、秩序梳理等提升工程,统筹实施顶面、立面、街面“三面更新”,开展架空线入地、道路节点提升,打造既有烟火气、又具现代化的网红特色街区。
“I”型区域重在“扮靓”。围绕浦建路(杨高南路至塘桥渡口段)“I”型区域,强化载体更新与联动,打造浦建路综合服务轴,在实现快速通行基础上,实施沿路美化、彩化、亮化,打造可与世纪大道相媲美的景观大道。
“V”型区域重在“赋能”。围绕黄浦江、张家浜“V”型区域,打造滨江活力文化带,在有机链接滨江沿河生态资源基础上,充分利用南栈滨江地域开阔的优势,大力发展滨江夜经济,融入码头号子非遗文化元素,为滨江公共空间赋能。
“O”型区域包括一小一大两个方面。其中小“O”型区域重在“出彩”。围绕浦建路至浦东南路小“O”型区域,开展浦东门厅建设,实施三个立面更新。即“桥上看顶面、下桥看立面、下车看路面”,实施统一规划,赋予色彩、美感、协调感,全面提升建筑面貌和视觉环境上的整体性、一致性和美观性。
大“O”型区域重在“宜人”。围绕环塘桥周界全域打造“O”型闭环慢行环道,将人行步道与滨江沿河步道、两所公园打通、串联,补齐龙阳路、杨高中路“C”型缺口,点缀码头号子、塘桥历史等文化元素,使之成为浦东首个全周界连通、可漫步可阅读、多点可入的放射形步行圈。
目前,塘桥已经主动对接陆家嘴集团、浦商集团、黄浦区国资委等单位,推动光明集团、时尚集团等市场主体参与潜力地块打造,动员博硕园、双创园等老旧园区配合实施转型升级,合力推进塘桥更新焕新,形成“众人拾柴、火热推进”的生动局面,为引领区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基层经验做法。
塘桥街道还在内部职能分工上下功夫,握紧一个拳头推进基层治理更加高效。例如与陆家嘴管理局联合打造塘桥营商服务中心,改进管街联动服务模式,整合管理局三分中心和街道营商办、商会、协税办、投资管理中心、劳动就业等部门职能,畅通从招商到落地的全流程服务衔接,为企业深耕塘桥做好服务保障。
作者:唐玮婕
编辑:朱伟
责任编辑:戎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