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日闭幕的浦东新区七届人大三次会议指出,2023年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
这个7%背后的底气,正源自于新区这一“立法试验田”的成效,以法治为引领,保障更高水平改革和制度型开放。
案例信手拈来:日前,浦东新区揭榜挂帅公共服务平台揭牌,以市场化专业化机制配置科创资源,回应《优化揭榜挂帅机制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若干规定》中“英雄不问出处”“看能力、不唯资历”的要求;去年3月,首部正式实施的浦东新规《市场主体登记确认制若干规定》,将行政“许可”转化为行政“确认”,给予市场主体极大便利,“仅当年6月数据显示,新设各类市场主体达3000多户。”浦东新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宇青细数其中关键:市场主体充分感受到改革开放背后的法治保障,有了良好预期和信心。
自2021年7月,上海市人大常委会贯彻落实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决定,积极推进浦东新区法规立法工作——先后颁布15部法规,主题涵盖优化营商环境、推动产业升级、促进自主创新、发展绿色生态、深化城市治理等,实现浦东新区法规的开创性制定。
“浦东新区法规是中央赋予上海改革开放极为重要的制度工具,体现了巨大的制度优势和制度潜力。”7日下午召开的新闻发布会这样注解:一是创制性,为国家改革进行制度试验,做探索的事情;二是变通性,依法变通国家法律法规,打通改革的制度瓶颈;三是突破性,“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实现重大制度创新和制度变革。
立法授权:把握创制性和变通性
用好用足浦东新区法规立法权,关乎对“创制性”和“变通性”的深刻理解。
创制,意味着对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尚未覆盖的领域和事项做出先行先试规定。比如《市场主体退出若干规定》,回应企业需求,创设简易注销、承诺制注销、强制除名、强制注销等四种退出方式,从根本上破解长期困扰企业的“退出受阻”难题,把营商环境的优化覆盖到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每一个环节……
另一方面,对已有“上位法”的领域和事项,“底线思维”不可或缺。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阎锐指出,地方立法既要体现地方特色,也要强化“不抵触、可操作”的特点。
由此,她对“变通性”作出阐释:坚持遵循宪法规定、遵循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基本原则、遵循深化改革和制度型开放的方向要求,在与有关国家部委充分沟通并取得支持的基础上,对相关上位法的一些具体规定作出稳妥审慎地适度变通。
譬如《深化“一业一证”规定》,坚持《行政许可法》规定的实施行政许可应当遵循便民原则、提高办事效率的要求,明确行业综合许可“一证准营”,大幅降低行业准入成本。《知识产权保护规定》落实《引领区意见》“实施更大力度的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要求,提高法定最高赔偿额的上限,助推高水平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设……
立法成效:提振市场信心
信心,是刘宇青描摹的热词,“新区政府部门以及市场主体充分感受到法治保障引领,特别是浦东新规对经济产业的保障,我们越来越有信心。”
他如数家珍。营商环境建设进一步优化方面,“一业一证”法规自施行后,浦东新区已在餐饮、便利店、健身房等10个行业试点实行综合许可单轨制和统一有效期制度。相较改革前,办理时限从95个工作日压缩至5个工作日,减少95%;申请材料从53份压缩到10份,压减81%;填报要素从313项压缩到98项,压减69%,办证效率大幅提升。
进一步激发创新发展活力层面,“生物医药”法规自施行后,已吸引一批高能级企业在浦东选址入驻或加大投资。新规为浦东生物医药产业在创新能级、产业规模、产业生态、产业集群效应4方面的突破提供了法治保障,预计2024年浦东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将达到4000亿元,生物医药制造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
增强经济发展韧性领域,“企业破产”新规深入贯彻“破产重整就是新一轮招商引资”的理念,系统性地优化了“困境企业救治机制”,率先全面打造支持破产重整的全流程制度链条……
值得一提的是,“15部新区法规”这份成绩单不仅体现在速度和数量上,也彰显于质量以及落实层面。
与会者表示,新规通过机制保障其制定过程、质量和落实情况。此外,新规的制度潜力和效能也在逐步释放。随着国家改革发展的趋势和新要求,对已制定的法规,将会跟踪评估,及时修订和完善。
作者:苏展
编辑:刘力源
责任编辑:顾一琼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