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要立得住魂,文化是最润物细无声的切入点。在璀璨的中华文化谱系中,江南文化无疑是光彩夺目的篇章。德清,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厚重的地域文化,为江南文化留下浓郁的德清元素……”昨天下午,“江南文化传承与发展”德清论坛在湖州市德清县莫干山下召开,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浙江社科联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围绕江南与江南文化、江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及德清“瓷、珠、茶、丝、桥、舞、诗”等文化展开智慧碰撞,为德清注入更深沉、更持久的文化力量。会上,德清县“江南之源”文化研究中心成立。
让厚重的历史文化 迸发时代力量
湖州德清地处江南腹心,连接吴越,沟通苏杭,拥有优越的地理区位、绝佳的自然禀赋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名山、湿地、古镇在此交融汇聚。东部是以江南最大原生态湿地下渚湖、千年古镇新市为代表的江南水乡,西部则是群山环绕、坐拥四大避暑胜地之一的莫干山,全县以东部湖漾、西部名山的“蓝绿空间”绘制出独特的山水画卷。
这里留存有原始瓷、小山寺等历史文化遗迹,是中国原始瓷器、珍珠人工养殖技术等重要发源地,孕育了孟郊、沈约等历史文化名人,形成了瓷文化、茶文化、珍珠文化等独特地域文化。
“德清的先辈们在几千年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凭借勤劳和智慧,创造了数量众多的农耕文化典范,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形成了具有江南韵味、德清特色、乡土风情的‘源文化’。” 德清县委副书记、县长王波介绍,“德清窑”早在商周时期就率先发明并生产出了最初的瓷器“原始青瓷”,德清也成为目前国内已知出现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而且是一直不间断生产的原始瓷产地,以“瓷之源”著称。人工珍珠和珍珠生产科学亦发源于德清,如今,德清人将南宋叶金扬的人工育珠技术发扬光大,打造成为省级“未来工厂”。以寿昌桥为代表的宋元古桥群、中初鸣良渚文化制玉作坊遗址群等等,都是德清“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了解,近年来,德清县为了进一步传承和发展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深入实施“源文化”溯源工程,谋划布局了“江南之源”项目。整合县博物馆、考古遗址公园等城市文化功能载体,又集聚了瓷文化、茶文化、珍珠文化等文创业态,打造江南“源文化”的综合集成展示区。通过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推动全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提档升级。
让德文化为城市铸魂蕴造江南灵气
“人有德行、如水至清”是德清的县名由来,也是德清的历史文脉。德清以至清至纯的品格,哺育了文坛领袖沈约、唐朝诗人孟郊、江南才女管道昇、红学大师俞平伯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孟郊代表诗作《游子吟》成为天下游子的共同心声,由此也形成了记忆乡愁的“游子文化”。如今,代代传承的“德文化”,已经成为根植于每一个德清人内心深处的文化基因。
近年来,德清县在全国首创“公民道德教育馆”,常态实施“讲道德”六大系列工程,涌现了2名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3人。2020年,德清更是以县级城市第一的成绩获评全国文明城市,2021年复评再次获得全国第一,并在全国率先出台《县域精神富有评价指南》地方技术性规范,为探索精神共富提供了德清经验。“人有德行、如水至清”的“德文化”精神内核,见于地名标识、融于共同准则,成为了德清的独特印记。
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刘士林,在《今天该怎么认识江南文化的价值》中,围绕江南文化是什么等方面发表他的看法。“江南文化是什么?在我们区域文化里面和齐鲁文化正好是两个代表,中华文化传承建设首先要把齐鲁文化和江南文化建设起来。” 刘士林表示,建设好了齐鲁文化社会就有秩序、有规则、有原则,人们具有伦理道德水平。建设好了江南文化人就会比较轻松,不那么焦虑、压迫着自己,强迫着自己去这样生活那样生产。江南文化提高了个体的幸福度和满意度。
“历经数千年演进,江南文化形成了丰富的历史元素和精神内涵,积淀了许多文化符号,不仅具有农业的地域特色,鲜明的时代精神,更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浙江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谢利根表示,江南文化不只是风花雪月与小桥流水,而是古今贯通,面向未来,是不断重新发现的文化,是越来越有生命力的文化,是古典中国与现代中国的重要结晶。
“历史上的德清,拥有防风之力、制玉之技、铸剑之法、制瓷之艺、育珠之术、修史之才、赋诗之能。今天的德清,既有山水田园风光,又有历史文脉绵延,也有现代城市繁华。” 德清县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的德清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县域,坚持在现代化先行中实现文化先行,在共同富裕中实现精神富有,加快打造“两个先行”的县域样板。
作者:刘海波
编辑:付鑫鑫
责任编辑:蒋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