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24日,黄浦区打浦桥街道建国东路68街坊及67街坊东块第二轮征询首日,签约率以高比例生效。这标志着上海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历史性收官。本报记者袁婧摄
持续攀升的数据让人热血沸腾。这一幕发生在今年7月24日,黄浦区打浦桥街道建国东路68街坊及67街坊东块第二轮征询首日,不出意料,签约率以高比例生效。这标志着上海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历史性收官。
十年多来,上海牢牢抓住旧改这个重大民生,创新工作模式,啃下了一块又一块“硬骨头”。截至2021年,中心城区改造二级旧里以下房屋达691万平方米,受益居民32万户。尤其是近三年,旧改提速推进——2019年完成改造55.3万平方米,2020年、2021年分别改造75.3万平方米、90.1万平方米,提前完成“十四五”成片旧改收官目标。
旧里换新颜的背后,是年复一年的“攻城拔寨”,用机制攻坚确保了旧改的速度和力度,圆了居民的安居梦,也重构了城市发展格局。通过精密筹划,把每一个环节做细做实;通过精打细算,把每一点资源用足用好。当旧改的阳光照进百年石库门,由此延伸出的民生情怀和历史文脉,给予这座城市一个更有温度的未来。
盼:安居梦圆在眼前
旧区改造是民心工程,这就意味着老百姓的事情必须只争朝夕。
从青丝到白发,旧里居民“踮着脚尖”盼到了。今年6月初,虹口区按下旧改复工“加速键”,首次在一天内为3个旧改项目连续召开听证会。
“因为疫情,进度延缓了两个月,我的心也悬着。现在尘埃落定、皆大欢喜,我终于能放心了。”住在虹口区185街坊的沈阿姨是1995年搬来的,一家三口蜗居在一间10平方米的亭子间。这里地段好、交通便利,但设施过于老旧,防疫风险也高。
今年以来,虹口区持续加快旧区改造步伐,保持拼劲、韧劲和干劲,完成7个街坊、4000余户的旧区改造任务。即便在上半年防疫最吃劲阶段,旧改指挥部也拉紧了弦,一方面集合力量“整建制”投入疫情防控、下沉社区;另一方面,关注旧改地块居民的所思所想、所盼所急,通过电话、视频方式与居民保持沟通,及时分享政策信息、答疑解惑、缓解焦虑情绪。随着上海全面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旧改指挥部所有工作人员下沉一线、加班加点,线上线下有序、分散地联系居民,耐心细致做好政策解读、征收签约。同时,首次采用电脑摇号排序方式,让选择房屋产权调换的居民“少跑一趟”。
黄浦区是上海老城厢、旧城区所在,旧改体量占据全市的半壁江山。被视为本市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收官之战的建国东路68街坊及67街坊东块,这里的房屋基本为砖木混合结构,年代久远,生活配套设施简陋。98.5%的一轮征询比例、97.92%的二轮签约比例,是居民强烈期盼旧改的最好佐证。
值得一提的是,1992年,打浦桥街道斜三基地率先探索旧区改造,被称为“上海第一块”。上海旧改工作从打浦桥出发,30年后在打浦桥结束,这是一个机缘巧合,也是一种发展必然。近十年来,各级政府迎难而上,一次次创新旧改机制,用充足的措施保障民生,用足够的智慧解开困局。自2020年启动旧改3年攻坚以来,黄浦区累计实施46个项目,受益居民5.8万户,城区面貌“二元结构”矛盾终获历史性破解。
回到老街上,站在老房前,老邻居们相互道别。随着一段历史被缓缓合上封底,另一段崭新征程也随之启幕,对于人和街区而言,皆是如此。
变:不断升级新模式
截至今年7月,本市共完成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逾3000万平方米。回看这段过程,不难发现,旧改从来不是一拆了之,而是在“人民城市”理念下,在精细做好规划布局前提下,全方位兼顾风貌保护、民生改善和开发建设。
如何更好回应市民群众“急难愁盼”的民生需求?2012年,本市出台多项政策加快推进旧区改造,同时,房屋征收主体也由开发商改为政府部门。在广泛调研基础上,市委、市政府对旧区改造的理念和思路作了重大调整:穿插在工作理念上,就是在统筹推进风貌保护和旧区改造、突出城市功能完善和品质提升的前提下,加快实施旧区改造;体现在工作要求上,就是坚持“保基本、讲公平、可持续”原则,完善房屋征收补偿机制,严格实施控房源、控成本;落脚在工作方式上,就是创新上海市城市更新中心市场化运作机制,坚持居民自愿,倡导共建共治共享,更加突出居民自治和群众参与。
黄浦区福佑地块建造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弄堂狭窄,密密麻麻的架空线悬于上空,安全隐患突出。为了启动这个近5700户居民的大体量地块,市、区两级政府经过多轮研究和测算,采用“市区联合实施土地储备”,既为区域未来发展提供战略空间,也让老城厢居民切切实实地享受到旧改福利。该地块自2018年下半年起分块启动,计划今年完成土地出让。
虹口区旧改史上最大单体地块——虹口区17街坊,是上海实行“市区联手、政企合作、以区为主”的首个旧改项目,由上海虹房(集团)有限公司和上海地产集团按照40%和60%比例分别出资,成立上海虹口城市更新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负责编制改造实施方案;创新银企合作,筹措改造资金和安置房源,推进项目前期工作,组织开发建设和招商,以及承担项目指挥部日常管理工作等。此举不仅解决融资难等问题,还为同类旧改项目提供样板,并创出“四个第一”:第一个做出征收决定,第一个启动居民签约,第一个征收生效,第一个成功交地。
2017年以来,上海城市建设从“拆改留”向“留改拆”转变;2021年,《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全票通过,既总结固化了“留改拆”有机更新、历史风貌保护、旧区改造等成功经验,也为“城市更新”明晰了有法可依、依法可行的实施路径。静安区聚焦张园、安康苑、东斯文里、安远路899弄、彭浦机器厂等旧改征收地块文物保护利用项目,做好文物单位与历史风貌区、风貌保护街坊整体有机融合;黄浦区以“大刀阔斧征收、用心用力保护、精雕细琢规划”入手,尊重和善待老建筑;虹口区修缮保护街区“今潮8弄”,以焕然一新的巷弄老楼、前卫新潮的艺术空间、接地气的海派集市,让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融为一体,实现从“可阅读”到“可会客”的转变。
十年来,正是在这样的迎难而上、披荆斩棘下,一块块旧改“硬骨头”被啃下、一户户家庭圆了安居梦,市民群众“住有所居”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上海这座“人民城市”也更有温度、更具风范。
作者:史博臻
编辑:范菁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