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喝咖啡一样,购买化妆品也能“定制加工”。从包装、气味到颜色,消费者均可根据个人喜好下单,并进行现场包装。
今天,《上海市浦东新区化妆品产业创新发展若干规定》(简称《若干规定》)经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其中明确:在满足相关条件后,可根据消费者个性化需要,通过现场包装、分装等模式提供个性化服务。这意味着,通过生产许可证等监管方式的创新,类似星巴克臻选上海烘焙工坊的“前店后厂”模式,有望移植至化妆品领域。
“这是上海市人大常委会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制定的第10部浦东新区法规,对发挥浦东引领区功能,辐射带动全市化妆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上海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阎锐这样注解。其中,《若干规定》还明确,市场主体的相关经营行为发生在浦东新区,即可享受一系列制度创新。
精准化妆品,亟待监管创新突破
近年来,国产美妆品牌依靠电商、直播等流量入口频频出圈,摇身一变成了“国货之光”。以电商平台某头部主播直播间为例,其美妆类产品的国产品牌比例已达50%。虽补上了后端销售的“短板”,但国产美妆想与国际大牌一较高下,还缺少一个核心环节——产品力的塑造。
价廉物美外,国产美妆靠什么吸引消费者复购?《若干规定》中专门提及 “精准化妆品”概念。对此,法条进一步阐释,要鼓励化妆品企业开展皮肤科学基础研究,探索小批量、多品种、高灵活度的生产模式,精准研发适合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化妆品。
调研中,许多企业代表直言,精准化妆品是消费升级的产物。作为进口商品的“风向标”,进博会平台也出现越来越多精准化妆品的身影,包括能个性定制的口红、粉底液等。全球大牌纷纷开垦这一新兴领域,但反观国内,不少品牌仍处于观望心态。
究其原因,主要是监管层面仍亟待创新突破。实践中,“前店后厂”是精准化妆品的重要营销方式。然而,在化妆品领域,销售、生产两大环节的许可证均为独立存在。对此,《若干规定》明确对个性化服务的化妆品生产许可条件另行制定。
《若干规定》还提出,推进化妆品领域工业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网两网融合,构建生产全过程关键数据的实时采集与分析系统。这也意味着,通过“前店后厂”模式收集到的精准化妆品数据也将反哺生产端,由此实现“让消费者决定量产化妆品品种”。
建立共享原料库,破解“面粉之困”
技术之外,国产美妆品牌的培育还面临现实难题——“面粉之困”。
原料之于化妆品,正如面粉之于面包,其竞争力的高下之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此。每个品牌、每个产品都有专属配方,原料组成复杂、缺一不可。眼下,原料短缺或价格上涨,成为美妆品牌遭遇的“现实之难”。对于部分抗风险能力较弱的小微主体而言,更面临不少风险挑战。
为解决“卡脖子”难题,《若干规定》将“建立原料供应服务平台”写入条文。同时明确产业园区管理机构或者第三方机构都可成为平台主体。为守牢“安全阀”,平台运营机构应当建立原料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加强原料的检验检测、贮存和运输管理等。
在不少业者看来,共享原料库的诞生,提升了生产端的弹性空间。即便原定的供应商因突发事件无法准时交付,企业也能通过共享网络迅速寻觅到替代方案,避免更大的成本损失、客户流失。
此外,共享原料库还有望加速国产原料替代步伐。借由平台上的大订单、好口碑,让质优价廉的国产原料商共享国产美妆产业发展红利,实现互惠共赢的优生态。
化妆品研发“加急”通关,缩短新品上市周期
化妆品产业发展中,还难免被“通关速度”绊住脚步。一方面,国产化妆品研发中所需原料、测试样品大多来自海外,通关效率直接关系到新品上市周期长短。另一方面,海外化妆品入境也需经历重重关卡,一旦周期过长,新品首发效应就难以实现。
《若干规定》结合上海海关在实践中的创新探索,为进口化妆品样品通关“加急”。其中明确:对于通过浦东新区进口用于注册或者备案检验的化妆品样品等,符合相关要求的,可免予进口检验。不少人认为,这充分体现出“分类监管”的特点,有利于缩短新品上市周期,让更多创新企业“赢在起跑线”上。
助力研发新品的同时,通关便利化还聚焦展会延伸交易,加速推动“展品”变“商品”。进博会,不仅是全球美妆巨头的“赛马场”,也是“小而美”美妆品牌拓展消费新客群的场域。《若干规定》提出,在进博会等会展结束后,参展商经过海关等部门批准,可以将原进口化妆品转为浦东新区行政区域内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保税货物,举办消费促进等推广活动,符合条件的可以按照跨境电商方式销售。这样一来,成本大幅降低,也有利于全球美妆品牌将更多新品首发引入中国、引进上海。
作者:王嘉旖
编辑:单颖文
责任编辑:顾一琼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