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新冠阳性康复者遭遇的种种“就业歧视”令人揪心。维护公平就业权益,亟待更有力的法治支撑。
今天,《关于进一步做好当前促进就业工作的决定》(简称《决定》)经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其中明确任何用人单位不得因劳动者患传染性疾病而解除其劳动合同,在招用人员时不得以曾患传染性疾病为由拒绝录用。
“顶层法律制度的明确,让更多新冠阳性康复者在面对求职不公时拥有了捍卫权益的‘法律武器’,”不少专家认为,在“刚性”条款外,《决定》也不乏柔性思考。譬如,《决定》明确落实更有效有力的援企稳岗纾困措施,包括缓缴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等,由此营造更稳定健康的市场生态。
以工代赈,集聚资源定向帮扶重点群体
稳就业的重中之重,就是保重点群体就业。新冠阳性康复者外,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农民工、残疾人等群体都被标注为重点群体。他们之中,或经验尚浅,或因身体原因适配岗位有限。一旦就业市场释放岗位减少,他们就成了最容易波及到的人群。
为在就业路上“帮一把”,《决定》充分体现出“分类施策”的扶持导向。其中明确,针对高校毕业生,要扩大就业见习岗位规模,加强就业创业指导,并挖掘企事业单位岗位资源。
在人才供需对接方面,《决定》提出,要举办行业性、区域性、专业性专场招聘。对此,上海各区已在实践中探索出不少创新方案。以宝山区为例,在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领域,其探索对口企业直接匹配二级学院。宝山区人才服务中心副主任常建青认为,这一做法提升了人才供需匹配精准度,也提高了招聘效率。
《决定》还明确,落实各类就业补贴政策,并提出“以工代赈”等新模式。以工代赈,顾名思义,即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受赈济者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救济的一种扶持政策。《决定》明确,应结合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大工程的规划建设,支持企业面向本市应届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加大人才储备力度。
全力挖潜,提升市场就业容量
稳就业就是稳企业。广大中小微企业是吸纳就业的“生力军”,也带来了更灵活高效的就业。
《决定》中明确,以浦东新区为“试验田”,支持其在稳定和扩大就业方面先行先试,包括发挥企业预重整或者破产重整、和解等制度的作用。全市层面,还将探索建立因疫情不可抗力因素造成失信的豁免制度。千方百计稳企业,正是为提升市场就业容量,更好保就业。
调研中,解决了大量就业岗位的新业态也成为代表们的视线聚焦处。近年来,平台经济迅猛发展,催生出包括网约配送员、网约车驾驶员等在内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对此,《决定》明确要加大力度推动非全日制就业以及平台就业等新业态就业。
在肯定新就业模式的同时,《决定》也明确要严格守牢企业用工“入口关”。生活中,外卖小哥在送单途中出现意外,不慎撞倒路人或自身受伤的情况屡见不鲜。然而,一旦进入理赔环节,总会遭遇个人、平台责任难厘清的现象。代表们认为,灵活就业群体的劳动保障目前仍不完善。据此,《决定》提出,试点实施与灵活就业相适应的劳动和社会保险等政策措施。最近,相关部门已联合印发通知,明确全面推进基层快递网点优先参加工伤保险工作。
《决定》还进一步压实行业工会等社会组织的主体责任,明确其“应当及时反映行业本领域市场主体在降低用工成本、稳定岗位方面的诉求”。曾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提交过相关建议的柴闪闪代表认为,借助行业工会力量,劳动者也能更好与用工方等进行集体协商,更好保障自身权益。
作者:王嘉旖
编辑:单颖文
责任编辑:顾一琼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