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包带了吗?风油精、冰宝贴带上了吗?”晚上5点多,万里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科护士姜文颖和同事们正在整理社区采样需要的物资,为即将开始的社区核酸筛查做最后准备。
当天,申城一早就发布了高温橙色预警信,午后最高气温直逼39℃。高温持续,核酸采样人员穿着密不透风的“大白”,坚守在社区、核酸采样亭,为市民提供便捷的核酸采样服务,用汗水筑牢防疫的“铜墙铁壁”。
“金砖银砖不如脚下冰砖”
傍晚6点,武威路479弄4个社区采样点位同时开工,姜文颖和同事张蓉芳已经全副武装。“额头、脖子上都贴了冰宝贴,身上涂了风油精和花露水。”姜文颖说,但凡能用上的降温方法,他们都用上了,却也只是最初一段时间的凉爽。
现场,街道居委提前准备好冰块和风扇,但事实上,全密闭的大白服根本透不了风,于是她们就把冰块放到脚边,感受些许的凉意。采了10多管,姜文颖就已经全身湿透,闷热难耐,“金砖银砖不如脚下冰砖,现在真的是冰火两重天。”汗水顺着皮肤滑下,流入眼中,刺得眼睛生疼,却不能去揉,渗进嘴里,尝到微微咸味,浸湿了口罩,可他们手中的采样棉签却从未停滞。“这个小区比较大,我们有8名医护人员分成4组进行大筛,守护好社区,才能守牢防疫屏障。”采样结束时,姜文颖脱下“大白”,身上几乎没有一处干的地方,她说这是核酸采样的常态。
“5小时完成1000人次采样”
在兰溪青年公园常态化核酸采样亭里,普陀区中心医院的医护人员同样坚守在高温之下。医院发热门诊护士陈蒨每周都要在这个采样点轮上两轮早、中、晚班。尽管采样点是集装箱样式的独立小屋,装有空调,但在烈日烘烤下,室内温度也在三十多度。“与室外采样相比,我们是幸福的。”一样戴着口罩、一样闷在大白服里,陈蒨觉得自己比支援社区大筛的同事们“幸福”。
采样点24小时运行,中班是全天采样最忙的时段。上海发布首个高温红色预警当天,中班单个窗口5小时内完成采样1000人次。“有时候一个班下来,手都泡得发白,手臂也抬不起来。”陈蒨说,但每次想到多做一次采样,就能多检测一个人,就咬牙坚持下来。
“目前医院已经恢复正常诊疗,很多医护人员要兼顾好本职工作和核酸采样工作。”普陀区中心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尽管医院有安排轮班,但遇到人手紧缺的情况,医护人员就临床和采样两边“跳”,一忙完临床工作,就立即来支援核酸采样。
“前一小时靠体力,后面全靠意志力”
长风新村街道社区采样现场,社区核酸采样志愿者骆童玲每采样完一位居民,立刻按照七步洗手法动作要领进行手部消毒,再为下一位居民采样。尽管已经是傍晚,夕阳依旧炙热,高温还在持续,穿着“大白”的骆童玲觉得自己像在“蒸桑拿”。从4月开始做长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扫码志愿者,到5月参加统一培训考核成为社区核酸采样志愿者,骆童玲说,这是自己志愿做的,守护大家就是守护小家。
7月的这波疫情让骆童玲变得有些忙碌,每个周末社区大筛,她都身穿“大白”,在采样点位一坐至少2个小时。上周日,上海迎来了申城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早的40℃,她在“大白”里就像做高温瑜伽,“前一小时是靠体力支撑,后面一小时全靠意志力坚持。”
除了周末社区核酸筛查,正处于居家办公的骆童玲平时也会主动参与社区密接或者次密接的采样。比起在固定点位采样,这样的上门采样对她来说更是体力上的考验。“遇到有电梯的楼还好,遇到老旧小区,需要爬楼的,再加上高温天,那种感受只有做过的人才能体会。”骆童玲说,自己不是个容易出汗的人,但是几幢楼跑下来,“大白”里面不仅衣服湿透,还积了不少“水”。
高温之下,无论是医护人员还是志愿者,为了筑牢疫情防控的屏障,都义无反顾地穿上防护服,奔赴最需要他们的地方。正如骆童玲说的那样,“参与疫情防控,没有人是局外人。穿上了‘大白’,身上就有一种责任感,这种责任感是支撑每一个人坚持到现在的源动力。”
作者:张晓鸣 易雯
编辑:苏展
责任编辑:何易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