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约化、智能化是现代养猪业发展的方向,廊下镇便有这么一处“铁桶楼房养猪场”——松林楼房规模化养猪场,这里入住的猪猪不仅住着高楼,享受着“快乐肥宅”全套服务,还有着完善的“防御机制”,免受疫病侵袭。
生猪坐电梯进入猪舍,猪舍里用着新风系统,吃着精心配比的“营养餐”,24小时机器人“保姆”打扫卫生。夏天吹空调享新风,冬天睡地暖,进出口均安装水帘分别用于降温和除尘降噪,平均住房面积1平方米,德国进口的不锈钢密闭门内不漏一丝贼风,这等豪华装修的“住宅”背后,有着安全、高效、可靠的内涵。
中国人一年要消费5000多万吨的猪肉,几乎占据全球一半的猪肉供应量,但非瘟,给市场猪肉供应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眼下全国各地猪肉价格普遍超过25元/斤,一时之间猪肉成为了老百姓“钱包不能承受之重”。要想实现“猪肉自由”,解决供应矛盾是缓解猪肉价格的根本举措,而这不对等的供应关系,最终仍需提高上游养殖端的生猪出栏量来实现。
“用最少的地养最多的猪。”经过近一年的高效运行,松林楼房规模化养猪场展现出了强大的疫病防控能力和保供实力。
“我们的猪场就算是我一个人在家也能操控饲料厂,只要手指点一点就能控制猪场的温度、湿度,远程监控整个猪场。一般8-9公斤的猪进来,呆够150天,长到110公斤就可以“出圈”了。为了让猪能够长得更好更健康,我们还为猪改善了住房,欧洲规模养猪场标准是每个猪0.7平方米,我们每只猪平均住房面积1平米。我们在很多细节上都做了调整,比如通风口是按照春夏秋冬季节会改变进风方向,春夏秋冬进风口在边上,冬天则从天花板进风……”说起生态农场的优势,上海松林食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龙钦很自豪的说。
“结构化”是楼房猪场最大的特点,楼房猪场生产、生活区都进行了严格的划分,人、猪、物、料等均有专用通道,每层楼之间生产管理严格区分,不存在交叉感染,每一头猪都相当于一个独立的猪场。
整个猪场有2栋4层楼式商品猪育肥舍,各层240个栏,每栏饲养20-22头,每层5000头,每幢存栏20000头,占地102亩的养猪场年出栏优质商品猪达8万头。而传统平房养猪要达到这个出栏量则需要640亩,在我国养殖用地愈加紧张的情况下,楼房养猪的新模式创造了很大的现世意义。
“这要放以前,这么多猪养在一起,臭味能飘几公里。”松林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廊下万春生态农场场长曹仁荣介绍。养猪最大的难题在于猪粪处理难、味道太臭影响周边环境。但是住进金山现代农业园区松林楼房规模化生态养猪场的猪们生活环境相当优越,每6小时猪舍就由智能化机器人统一打扫一遍,猪舍配有先进的环控系统,空气要经过水帘、空气净化器收集污浊废弃和空气净化器,有完善、高效、环保的通风设备和降温设施,这种欧洲最先进的技术可以达到除氨、除尘、除臭效果,对环境无污染对地下水、居民生活几乎无影响。
猪场的粪尿可谓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对于廊下这个农业大镇来说这些都是“宝贝”。被收集起来的粪尿经厌氧发酵生产沼气,沼气可发电解决猪场职工生活用电需求,沼液通过管道输送到农田及蔬菜基地用作有机肥料。同时,粪尿处理系统通过干湿分离设备将干粪作为有机肥无偿送至蔬菜基地用作有机肥料,实现粪尿的肥料化和能源化利用,既降低了化肥使用,也能改善水土环境,提高农产品产量,真正实现环境低污染、资源高利用和生态循环、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也颠覆了传统意义上对于养猪行业的认识。
随着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的进一步认知,未来市场需求将会越来越趋向于“健康安全美味肉”,楼房猪场的无臭无污染养殖环境能够生产出更健康的“无抗肉”,同时智能系统的应用更是实现了猪肉从猪场到餐桌全过程数据的有效追溯,利于食品安全管控,让消费者吃得更放心。
从猪场到餐桌,人们吃进嘴里的每一块肉,松林楼房规模化养猪场都做好了为它负责的准备。
作者:陶丽娜 薄小波
编辑:史博臻
责任编辑:戎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