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7日是中国全民族抗战爆发85周年纪念日。85年前,激烈的枪炮声,打破了宛平城的宁静,也唤醒了中国人民奋起抵抗的战斗意志。上午十时整,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与全国抗战类纪念馆、博物馆同步举办纪念活动。人们手执鲜花、神情肃穆,共同缅怀在抗战中英勇牺牲的英烈和不幸遇难的同胞。
默哀的数分钟里,有位拄着拐杖的长者神色哀恸、眼眶微红。这位出生于1937年的吴奶奶,亲历了烽火岁月,那段沉痛过往一直停驻在她心间。自记事起,父母就同她讲,“你这条命,是战士们拼了命救下来的”。感念、痛惜、悲戚,复杂情绪交织在一起,让她养成了每年必来这里看一看的习惯。“那段历史记忆,我不会忘、不能忘,也不敢忘。”
每年来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看展、逛展,吴奶奶都会收获新的历史碎片,将那段烽火记忆拼贴得更完整。今天,“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抗战文物专题展”也同步开展,180余件/套抗战文物照片、60余幅珍贵历史图片,将那段硝烟记忆娓娓道来。展览自今天起免费向观众开放,展期一个月。
图为《血沃淞沪》的雕塑作品
在新亮相的专题展中,名为“血沃淞沪”的雕塑作品吸引了不少人驻足观看。残缺的石库门下,一群战士拼尽全力抵抗,有人卧倒,有人举枪。浸润在血脉中的顽强信念,似乎能穿越岁月,传递至观者眼前。创作者张海平说,该作品进行过一次“进阶改造”,原本是单人作品,后又修改成了群像,“更能淋漓尽致地体现战士们的精气神”。该作品也入选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重大文艺创作项目。
专题展内多个版本的《论持久战》
从多个版本的《论持久战》到李少言版画《重建》,专题展汇聚了国内近60家相关主题纪念(博物馆)的典型文物,集中展现了抗战文物史料背后蕴藏的动人故事、血写的抗争历史和承载的伟大精神。每有观众询问展陈亮点,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馆长唐磊总会重点提及这幅历史图片——左权在山西武乡砖壁村八路军总部用过的锥子。左权是八路军在抗战中牺牲的最高级别将领。1942年,左权在反“扫荡”作战中,率八路军总部突围,在山西省辽县麻田战斗中不幸壮烈牺牲。“用一个个真实可触的战斗故事,还原一位位有血有肉的革命人物,更能引发观众的共鸣共情。”
近年来,上海革命展馆称得上“年年有变化,季季有新展”。以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为例,此次专题展采用上海和北京两地合作办展的方式,以物叙史,以物证史。借由突破地理空间限制的“联展”,让更丰沛完整的峥嵘岁月呈现在观众眼前。
“抱团”模式不仅限于展陈展出,也延拓至文创产品的二次开发中。实践中,不少纪念馆、博物馆想开发文创产品,却苦于适合开发的馆藏不多,受众面和市场较小。去年,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等联合举办抗战文物文创作品展,吸引大量市民投身文创作品开发。从看展、逛展到研发文创,更多人因此与革命历史深度交流。活动现场,入口处摆放的淞沪抗战纪念版红色口罩,正是该作品展的重要成果之一。
“有新意有变化的展陈内容,可用可食的文创产品,”在95后工作人员李灏看来,这些都能吸引更多年轻人走进展馆、感悟历史。他认为,沪上革命场馆间还可考虑深化合作模式,持续挖掘创造更多沉浸式历史体验场景,让更多人“带着感情读历史”。
作者:王嘉旖
图片:采访对象供图
编辑:王宛艺
责任编辑:张晓鸣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