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海发布”微信公众号中的一条留言引发了广泛关注,那句“原谅我忍不住发脾气,或者不原谅,对不起,我真的太累了……”不仅让很多人“破防”,也让更多人感受到了防疫一线疾控人的辛苦和不易,而写下这条留言的,正是一名普陀区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她不愿透露自己的姓名,只是表示防疫一线千千万万的疾控人都是“战士”,用尽全力与病毒“赛跑”,为防疫默默奉献。
记者近日跟随他们,近距离感受了这支队伍的奔波与辛苦、奉献与坚守、甜酸与苦辣。
注意安全,我们明天见
“护目镜、手套、N95口罩、脚套、消毒湿巾……”快速查看好应急处置箱内的物资,普陀区疾控中心的流调人员刘慧和谷新林立刻出发,赶往流调点位。车上,一袋水和干粮是他们从今天到明天所有的物资。“车子把我们送到点位,之后就靠双脚了。”刘慧向记者展示了袋子里的物资,除了水、干粮和几罐红牛,“这个给我们补充体力的,单次现场流调,一般都要持续到第二天才能结束。”现场流调,泡面和饼干就是他们充饥的食物。
疫情处置事不过夜,每一个疾控人都希望自己能脚踩“风火轮”,用最快的速度进行流调,跑赢病毒。“变异毒株的传播速度非常快,我们流调工作非常细致,容不得半点含糊,所以有时候就要半夜打电话联系。”刘慧说,每一次排摸现场人员轨迹,确认他们感染的风险等级,就像福尔摩斯探案一样。“基本都是通宵看视频,如果目标人员的轨迹比较复杂,我们的梳理时间就会更长。”信息的准确性是流调最重要的原则。流调中,每一个人和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漏,“查看监控时,我们都是一帧一帧地看,确保每个轨迹的准确性。”全神贯注,不放过一个细节,在每个流调电话的背后,都是流调人员彻夜不眠地细致排查。
“我们理解每一个被电话流调的市民,会有不安、担忧、抵触的情绪,我们也会做解释工作,但疫情容不得半点迟疑,请大家多多理解,防控是每个人的责任,只有都积极配合了,才能织密疫情防控的安全网。”
谢谢同事们的理解,包容我这个“炮仗”
在疾控中心急传科中,电话铃声、说话声此起彼伏。
“你现在在广西对吗?你先和广西的北海市疾控中心报备一下,我们会发函给他们。”疾病传染科的范先明刚帮同事核实完一个密接的信息,立刻去打电话联系一个次密接。“我们的工作一刻不停,电话过去,我们想用最简洁的语言来完成信息核对,告知他们下一步该怎么做。有的人会欣然接受并配合,但有的人会出于自我保护而答非所问,还有的会不记得自己的轨迹。”
通常范先明和同事们都会逐一与当事人核对信息,帮助他们回忆轨迹,有时还要耐心地做劝导工作,“我们的信息都是相关部门协查过来的,一般不会有问题,所以当流调电话问到你,一定要配合工作人员。”
听到电话那头传来表示感谢的话语,疾控中心工作人员李粉瞬间破防了。她难掩激动地说,流调半夜致电目标人员为的就是为了能及时告知其情况,避免其去更多的场所,造成更大的风险。有时候一个流调电话要打很久,可能是因为对方忘记自己当天穿什么衣服,几点去了现场,流调人员只能一再追问,理清蛛丝马迹。“有时候目标人员说8点去了某地,但是我们看监控,看了3、4个小时,发现10点他才出现在画面里,这种情况太多太多了。千言万语,也只能化成一句‘配合调查,谢谢理解’!”
“做了流调工作就没有家了”,这句话一点也不假。“上午9点走的,下午1点又回到办公室了。”工作人员把床铺进了办公室,实在累得不行了,休息一下,然后继续再战。没有人抱怨,因为没有时间,一句抱怨的时间都可以让他们多问一个流调的问题。
“我们最无奈的是,当目标人群就要被转运进行隔离,却在再次核实时说不愿隔离时,我们就像泄了气的皮球,这比通宵打电话还累。”李粉说,其实他们最大的希望就是每一个环节都能顺利地进行下去,但有时候出现这种磕磕绊绊,也难免会有情绪。“有时候忍不住了可能会跟同事发火,”她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谢谢同事们的理解,包容我这个‘炮仗’。”
作者:焦舒悦 易雯 张晓鸣
图:焦舒悦
编辑:王嘉旖
责任编辑:单颖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