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全球野生迁徙种群数量仅1000余只的丹顶鹤,数量仅600多只的极度濒危物种勺嘴鹬,还有黑脸琵鹭、东方白鹳、小青脚鹬、大滨鹬等全球濒危物种,这个冬天,约有20万—30万只候鸟在盐城黄海湿地越冬。
作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上的一颗明珠,“精灵”们的青睐也是我国滨海保护管理成效的缩影。“十三五”期间,我国开展了36个“蓝色海湾”整治项目、15个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以及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修复海岸线1200公里、滨海湿地2.3万公顷。通过生态保护修复行动,滨海地区生态系统退化态势得以遏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感谢中国在今年伊始,以积极的势头推动加快保护滨海生态系统的进程。2022年是全球生物多样性和湿地保护的关键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第二阶段会议、《湿地公约》第14次缔约方大会都将在中国举办,希望中国能够发挥领导作用。”在10日—11日于盐城举行的全球滨海论坛上,《湿地公约》秘书长玛莎·罗杰斯·乌瑞格如是说。
积极响应国际社会呼吁,推动共同保护行动
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和谐共生,携手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与会代表聚焦滨海生态系统、世界遗产可持续发展、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海洋碳汇等议题展开交流研讨,向世界分享中国经验,贡献中国智慧和方案,赢得多个国际组织和国家的支持和高度评价,并就推动全球滨海论坛机制化等达成积极共识。
滨海地区作为陆海相连接地带,具有独特的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禀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活跃地带。在全球范围内,随着人类沿海开发活动增加,气候变化影响加剧,滨海地区已成为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系统脆弱、自然灾害频发地带,滨海地区生态保护已成为全球的共同挑战。
《湿地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以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等国际组织一直呼吁建立全球滨海论坛,促进以湿地为重点的滨海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中国则积极响应国际社会呼吁,率先举办此次全球滨海论坛,与国际社会相关各方分享成功经验,推动共同保护行动。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总干事布鲁诺·奥伯勒表示,期待加强与中国的合作,共同保护滨海生态系统,建设人与自然共同繁荣的美好未来。
提升全社会湿地保护的参与度
作为全球滨海论坛的举办地,在全球自然湿地丧失和退化不断加剧的背景下,这里的候鸟种群数量不降反升——在“条子泥720”家园,即位于盐城沿海湿地的条子泥720亩高潮位候鸟栖息地,今年来这里栖息的鸟类新增22个种类,达到410种。
政府保护之外,全社会的参与更是湿地保护的重中之重。国家林草局湿地管理司副司长鲍达明认为,湿地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和稀缺资源,湿地的保护工作需要提高人们保护湿地的意识,提升全社会湿地保护的参与度。
就在1月10日,首个全面展示黄海湿地生态区域自然人文的主题馆——中国黄海湿地博物馆正式开馆。
整个博物馆外观以丹顶鹤展翅飞翔为灵感,通过场景模拟、沙盘模型、各类标本、多媒体互动等形式载体,向观众全方位展现了黄海湿地生态空间、416种鸟类信息及迁徙轨迹,结合馆内黄海湿地动态监测平台,联动全市域远程监控点,完整记录整个候鸟迁飞区实时监测数据,打造黄海湿地博物馆之“眼”,助力黄海生态保护。
作者:本报驻苏记者 赵征南 通讯员 李园园
编辑:沈竹士
责任编辑:范兵 图片由盐城市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