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共座椅给社区居民提供了晒太阳、话家常的空间,也让城市暖意满铺街头巷尾。
尽管有暖阳相伴,这两天申城街头还是有些冻脚冻手。但是胡阿婆不管,每天午饭后照旧要下楼“孵太阳”。因为,对她来说,这太难得了!
家住阳曲路181弄的胡阿婆腿脚不便,这些年,住在老公房的她无奈“悬空”,尽量避免下楼。
去年以来,社区老公房实现了“整建制”加梯。今年初,她所在的3号楼加梯完毕,正式运行。这下子,胡阿婆待不住了,几乎天天坐电梯下楼,一来活动活动晒太阳,二来和老邻居老姐妹“嘎三胡”(沪语“聊天”)。下了楼,她也萌生了个新愿望:社区内能不能多张舒服的座椅?
胡阿婆并非个案。在静安区临汾路街道,伴随老房加梯提速,越来越多“悬空老人”下了楼后,有了现实新需求。
刚开年,街道依托城运中心“民情日志·数字驾驶舱”收集意见,发现关于“添张座椅”的诉求比较集中。结合老人们的运动轨迹和社区空间分析,全街道“锁定”了4个小区周边共15个区域,将布局“坐得下来、能逗留休憩”的公共空间,拟提供350个固定或流动座椅。
小座椅,体现着大用心。放眼全市,去年已完成9000余处公共空间休憩座椅的优化提升,今年计划再优化提升5000处,由此打造“可以坐下来”的城市。回收牛奶盒打造的长椅,可充电的绿化带座椅,还有各类主题花园的特色座椅,坐得舒适、看得舒心,十分好用的公共座椅挨个涌现,也让城市暖意满铺街头巷尾。
▲ 502万个牛奶盒打造花博会最长观花椅
座椅选址、朝向、材质都有细致入微考量
去年以来,临汾路街道辖区17个无电梯居民区全部实现了加梯零突破,目前已加装建成50台电梯,在建163台,签约231台。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街道主动向居民征集微心愿。大家普遍反映:现在小区环境好了,街貌漂亮了,上下楼方便了,“如果能‘适适意意’地晒太阳、聊家常,温暖过冬,就更好了”。
于是,“爱心椅”“阳光椅”“聊天椅”该放在哪儿、朝向哪儿、材质如何,成了社区干部们仔细琢磨的问题。一方面请来设计师,同时也听取大家意见。
设计师邵雯丽介绍,首先,座椅的朝向最大限度参考了日晒时间,确保前无遮挡,始终能晒在阳光下;此外,根据不同选址,还有更细致入微的考量——比如,街角花园保留了全开放的空间感,以丰富的色彩层次形成呼应,营造出活泼、喜悦的感觉;河边的休憩座椅则与运动跑道与健身广场相统筹,摆在老人停留时间较长的康乐区域;小区内外的座椅,特意降低了坐凳面距离地面的高度,也更换了座板的材质,调整了靠背的弧度,杜绝冬冷夏烫,确保始终舒适。特别是针对平时居民们喜欢逗留的地方:居委会门口、小区花坛边,增设了固定及流动座椅。
舒适实用,也兼顾美观艺术
景凤路520弄小区门口,原本是一间公共浴室,经过拆除改造,这里腾挪出了新的公共空间,居民们热烈讨论该派什么用场。
以党建为引领,街道干部充分征询居民意见后,最终决定打造一个口袋花园。
同样,大家希望花园里能有地方坐着晒太阳。建议被一一反馈给了施工方,花园图纸也一再调整。如今,建成的花园里有7张木质长椅,可供近30人休憩。这方口袋花园很快热闹起来,成为大家爱去的地方。
“在城区规划设计中,也要注重人情味、体现高颜值、增强便利性、提升吸引力、洋溢文化味。”街道相关负责人这样理解。
结合近年开展的“美丽家园”建设,临汾街道开始琢磨在民心实事中兼顾美观艺术与舒适实用。譬如,在阳曲路临汾路路口打造了阅读亭和艺术椅的巧妙结合;对于加梯成功的楼组,同步施行一二楼公共空间及大门前空间的美化再提升,释放出楼栋居民的公共空间,提升低楼层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并以环保楼、邻里情、艺术楼等为主题,安放各具特色的“主题椅”。
上午买好菜歇脚,下午抱着毛线筐聊天
当然,除了固定的座椅,此次街道还为老人们定制了特色的流动座椅——藤椅。
比如,胡阿婆每次搭乘新电梯下楼,一把藤椅就已在她喜欢晒太阳的老地方“虚席以待”。这么细枝末节的东西,居委会是怎么想到的呢?胡阿婆靠在椅子上晒太阳时,心里也有些好奇。
原来,为了充分尊重不同居民的需求,居委会工作人员还提供了不同款式椅子供居民选择,一些老人偏爱舒适的藤椅,既方便清理又与小区环境相宜。于是,临汾路375弄居民区就置办了10把藤椅、2把折叠椅,每天上午都有志愿者准时搬到阳光底下来,满足大部分老年居民晒太阳的需求。
过去,居民们晒太阳都得自带摇摇晃晃的废弃小凳子,现在有了流动藤椅,还有志愿者抬出布置。老人们上午买好小菜,半路坐下歇歇脚再回家;下午则抱着毛线筐,“坐太阳底下,一边聊天一边织毛衣,真的是适适意意”。
越来越多老人走下楼享受到阳光,这一张张形式各异的“阳光椅”,让居民们在冬日的小区里看美景、话家常,也让“惠民”的阳光,暖到了他们心里。
作者:周辰
编辑:孙欣祺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