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侧是形态各样的滑梯积木,适用于各类儿童奔跑玩耍,另一侧是大型创意秋千,这是专属于成人的空间。计划修建的浦东新区金桥永宁路佳乐路公园,为“全年龄人群”打造了友好户外空间:孩子自由玩起来,家长的陪伴和等候也不乏味。
越来越多的育儿家庭对城市环境的品质有着更深的追求,为儿童创造友好的成长城市空间成为“十四五”期间的热点话题。即将召开的2022年上海两会上,市妇联拟递交的《关于提升上海户外活动空间儿童友好度的建议》正聚焦于此,提案建议从城市空间营造上创设儿童友好的宜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集约空间调配“绿地处方”,“孩子去哪儿”不再是难题
市妇联从2004至2017年的84项研究系统综述发现,高质量的绿色空间与儿童心理健康、幸福度密切相关。“对学习压力大、缺乏体力活动的孩子们来说,绿地空间可以促进身心健康,帮助恢复注意力与疏解压力,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还有利于儿童从土壤中获得有益成长的微生物。”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于一凡这样解释。
“内密外疏”,却是如今上海面临的难题,中心城区拥挤,儿童活动强度“供不应求”。上海2035年规划绿色空间集中在郊野,依靠步行和公交的中心城区儿童却“够不到”。同时,儿童可及的社区公园等城市空间量与质并不理想,“去哪儿玩”成了真正难题。
对此,市妇联建议将儿童友好视角列入城市空间规划改造的优先原则。提出在社区公园、微型(口袋)公园等城市的“神经元项目”规划中,都应该嵌入儿童视角,并设置每千人休憩、游乐设施用地标准。尤其是在旧区改造过程中,增加基于亲子概念的游戏景观理念,推动区域游憩空间与设施建设,鼓励儿童在户外自然玩耍。
“在拥挤的环境中,改造‘被忽视的角落’,实现儿童福祉最大化。”就以凯旋路和古北路桥的“桥下空间”为例,原本灰扑扑的高架与市政干道被装点上了“柠檬黄”“西瓜红”——儿童秋千、攀爬架、弹跳板,在大多数专家看来,这就是用设计实现资源有效利用。
“全龄友好”,让家长带娃更放心
当户外空间得到保障后,大人们能放心孩子自由玩耍么?
“带娃累”已成为家长们的“口头禅”:孩子在公园玩耍,家长站着等候目光不能移动;兴趣班外,大风大雨焦灼等待……市妇联调研发现,儿童安全场所存在可达性、公益性较少等问题,有53.5%的家长“不放心儿童独自外出活动”。
于一凡带领团队开展城市空间的更新设计时,关注引入“全龄友好”理念。譬如在中小学校对面开辟供家长等候的开放空间,设计带有绿地健身器材的活动空间。在同济设计学院门口,原先100米长的绿带被改造成儿童游戏场地,不仅为亲子活动创造了吸引人的场地,也为周边社区和街道生活增添了一抹亮色。“要让人人都成为友好城市的受益者。”
“全龄友好”也为引入商业思维提供了契机。国外超市存在一个普遍的场景:购物架上尿布与啤酒相连,这正好满足父亲消费习惯。于一凡认为,上海也可以借鉴此类商业思维,借助休闲经济的兴起,让被零售空间填满的城市“物尽其用”。
市妇联建议,借助城市空间创意改造,打造亲子业态驱动城市经济。具体来说,可以通过“最美社区公园”“最佳儿童活动空间”等评选类活动,发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空间营造,并形成可带动居民休闲消费的亲子业态创意空间。
作者:占悦
编辑:周辰
责任编辑:刘力源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