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让肯尼亚小伙直呼:“再也不吃蛋糕了!”
答案是:奉贤区吴房村阿姨手工制作的农家蒸米糕。
糯米和大米粉混合,放入甜甜的豆沙,大铁锅里蒸上15分钟,当地特色的甜品顺利“出炉”,一时间惊呆了肯尼亚留学生诺亚。“想不到是在上海乡村尝上这口味。”
这一幕正是短视频《吴房村的“一日村民”》开头,诺亚用他的亲身经历展示了古朴与现代相结合的上海乡村。就在最近,这部短视频与英国留学生阿历克斯的作品《青溪老街奇幻游》还获得了“我眼中的中国——美丽乡村”全球短视频征集大赛三等奖。
越来越多外国人走进乡村,实地感受小桥流水与炊烟袅袅,他们也通过自己的方式,发挥民间友好交流使者作用,展现中国美丽乡村的模样,分享中国发展故事,让世界了解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穿汉服、玩折扇、坐小船,古朴的乡村文化彰显城市底蕴
“明月万年无前身,照见古今独醒人。公子王孙何必问,不负我青春。”
青溪老街南园,穿着一身洁白汉服的阿历克斯站在兰亭中央,面朝着假山池塘,一字一句唱着中国风小曲。对于住在市区的他来说,这感觉可算是“独一份”。
位于奉贤区青村镇的青溪老街,如今修葺一新,既保留了原本的历史风韵,又提升了品质和意境,令人流连忘返。他还靠坐在小船上,一晃一晃穿梭于水道间,两岸青石板路与木制房屋尽收眼底。是夜,他提上一盏花灯,漫步古镇,“仿佛穿越时空走进古代”。
阿历克斯在自己的作品中讲述了他在清溪老街的记忆。他说:“住在市区,会觉得生活很快,来到这里,会感觉很慢、很轻松。”
慢生活,却并不意味着“慢动作”。诺亚还记得第一次走进上海乡村的场景,四年前,他前往嘉定乡村体验生活,看到农民在家里村头劳作,看到回乡的青年在广场上畅谈“建设金点子”。那一刻,诺亚觉得乡村居民“又幸福又努力”,这也构成了生机勃勃的上海。
对于大多数来中国的外籍友人来说,吃住行几乎都集中于繁华的市中心,很少能够直观感受乡村气息。无论是阿历克斯还是诺亚,在中国的这些年里,都非常喜欢“跳出现有思维定式”、寻找别样生活乐趣。在中国的5年里,诺亚走过了10余个城市,每座城市的郊野乡村都不一样。“江西农村的结婚习俗,山西村落的饮食味道,还有上海乡村的小桥流水,一幅幅生动画面是城市的底蕴与文化的体现。”
乡村也能很“摩登”,要告诉世界“这里不一样”
低矮的房屋、狭窄的土路,没有广场和公园,甚至都没什么人居住——这是诺亚来中国之前对乡村的“刻板印象”。亲身感受后他发现:乡村不仅很美,也能很“摩登”。
在吴房村的“逃离城市工作室”,诺亚用中国大鼓敲响欧美音乐的节奏,他还走进录音棚戴上耳机唱起了歌;在田心农创市集,他参观了带有黄桃元素文创产品,还为妻子挑选了一对桃花杯——“很般配,我们是‘伉俪情深’。”
的确,乡村早已“大变样”。“乡村生活其实很方便,可以接收快递、叫外卖、骑单车、逛公园……”现代科技的发展,让乡村更加“智能”,诺亚还认为,中国乡村的创新之处在于将古朴味道和现代化特色融合在一起,让人们享受艺术、体验时尚。
上海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来自于一个个精彩的故事。虽然还不是“网红”,但诺亚已经拍摄了许多有关上海的视频素材,也在摸索着撰写文章,他想着未来开设账号,向世界讲述上海故事、传播中国形象。“从我们的视角来展现自然与特色,会更加真实与精彩。尤其是面向其他外国受众,我们就像是‘文化使者’,展示人们的快乐幸福与城市的高速发展。”
人人都是精彩故事传播者。诺亚说:“我的名字里有一个中国人最重要的字,就是承诺。一诺千金,中国政府给人民做了一个承诺,就是要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我亲眼见证了这个承诺一步一步的兑现。”
据悉,“我眼中的中国—美丽乡村”全球短视频征集大赛是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首次创新策划组织的民间外交品牌活动,旨在鼓励在华外国朋友们走进中国乡村,通过视频和自媒体向世界展示真实、客观的当今中国美丽乡村,增进中外人民理解和友谊。作为此次活动的协办单位,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邀请在沪外籍人士参加活动,征集了来自美国、英国、肯尼亚、日本等国参赛者的精彩作品。
作者:占悦
图片:上海友协
编辑:王宛艺
责任编辑:陆益峰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