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虹桥机场P11生活垃圾交付点投入试运行。新交付点增加了作业面积,实现了垃圾进出口动线分离,分拣、存放和清运区域分离,垃圾末端处置效能进一步提升。待后续其它交付点整合完毕后,2号航站楼日均可处理生活垃圾近5吨。
自上海垃圾分类工作开展2年来,作为城市的重要交通口岸,虹桥机场始终把优化垃圾分类处置作为绿色机场建设的重点课题之一,在推进垃圾分类中探索“善治”,通过广泛科普宣传、精准源头管控、严格转运闭环、末端细分处置,实现垃圾分类全流程精细化管理。
旅客引导:重在理念行为转变
废铜烂铁做的“机器人”、废弃拖鞋做的“美人鱼”、牛奶利乐包装盒做的“椅子”……日前,虹桥机场和上海市资源利用和垃圾分类管理事务中心联合举办的“上海垃圾分类的前世今生—垃圾分类科普展”在2号航站楼正式展出,吸引了众多旅客驻足观赏,展览将持续至2022年3月31日,用生动的图片和实景展示上海垃圾分类发展、虹桥机场垃圾分类做法以及废弃物再生利用作品,传播绿色环保理念,引导旅客“进机场,先分类”。
虹桥机场抓牢“人”这一核心要素,努力让旅客和驻楼员工养成日常垃圾分类意识和习惯。除各类展览活动外,机场还印制了《垃圾分类宣传册》,常态化在旅客密集的餐饮商户、问询台、业务柜台和贵宾室醒目位置展示;在手推车、垃圾驳运车上增加宣传海报;肩配袖章的志愿者,成为流动的垃圾分类督导员;防疫消毒机器人“虹宝”加装语音播放系统,在机场公共区域消毒的同时,成为垃圾分类“宣传使者”。
源头管控:垃圾投放更加精准
针对机场南来北往旅客较多,生活行为习惯不同,加之疫情常态化防控态势,虹桥机场在深入调研旅客投放垃圾习惯基础上,年内对公共区域近100个垃圾桶全面升级。针对旅客反映垃圾桶侧部开口扁平、小投口容易洒落等问题,新垃圾桶改为顶部大投口,并在桶身及顶部设置了分色分类可视化引导标识,进一步提高旅客投放正确率。针对疫情特点,除了上海市“规定动作”公共区域垃圾分类之外,机场还增加了废弃口罩分类垃圾桶等“自选动作”,方便旅客精准投放。
根据垃圾源头减量的总体要求,虹桥机场结合旅客在乘机动线上的行为习惯,动态优化航站楼内垃圾桶数量。对东交美食廊、候机厅南北美食区等餐饮密集场所做加法,增加湿垃圾、可回收物等垃圾桶;对于到达行李提取、安检等区域做减法,有针对性的撤桶减量,做到精细化调整,源头减数量不减服务质量。
转运管理:上门入户不留死角
为了确保垃圾转运过程不混装,机场环境管理部门对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转运、分拣各环节采取全过程监管和台账记录。收运人员利用分色分类的封闭式收运车,将垃圾集中送至航站楼临时停放点集中暂存。暂存点也按垃圾种类分色摆放,其中:黑色桶为干垃圾、棕色桶为湿垃圾、蓝色桶为可回收物,严格确保收运和暂存过程不混装。
为了严格确保处置和操作人员规范性,虹桥机场对垃圾清运人员和餐饮商户、贵宾室、员工食堂人员,通过“上门入店、以查代训”的方式进行垃圾分类实地指导,帮助解决疑难问题、查漏补缺。依托第三方专业机构,推行定期巡查和约谈机制,协同驻楼单位和商户落实每个垃圾收集点位的分类达标,从“桶”看实效,上门入户不留“死角”。
末端处置:二次分拣更求精细
P11生活垃圾新交付点的垃圾进、出形成单循环流线模式,有效避免了垃圾进出混流;同时按功能严格划分出作业区、存放区、辅助区并设置灵活隔断,确保作业流线顺畅。
操作流程方面,分拣交付点工作人员对可回收物进行精细化“二次分拣”,对纸板、塑料薄膜、一次性饭盒、易拉罐、塑料瓶、玻璃瓶等六大类进行细分,进一步降低干垃圾产出量。只有“二次分拣”后的垃圾,才可送到暂存区分类存放,交付专业第三方清运。同时严格做好台账记录,以跟踪评估机场的干垃圾产出量。
虹桥机场还充分考虑了垃圾“二次分拣”过程的环保性和员工防护问题。新分拣交付点采用排水明沟全覆盖,冲洗水汇集后通过格栅检查井直接排至室外污水管网,避免雨污水混流。通过自然排风和机械排风的双重配置,全面提升作业场所的空气质量,保护作业人员健康。交付点内,还为作业人员增加了专属的工具间、更衣间及休息间,致力打造一个干净整洁、舒心愉悦的工作环境,将“绿色机场”建设和人文关怀落到实处。
下阶段,虹桥机场将围绕垃圾分类减量的目标,持续推进智慧化硬件改造、资源化利用研究,加大常态化垃圾分类宣传力度,进一步助力绿色机场建设。
作者:张晓鸣
编辑:王宛艺
责任编辑:顾一琼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