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武夷M IX320”作为武夷路首个竣工的城市更新项目亮相。 本报记者 张伊辰摄
版画艺术机构印物所首个线下店铺近日在今潮8弄一栋石库门建筑内试营业。当天,印物所不仅启幕新画展,还举办了丝网印制公众体验,甚至搬入网红冰激凌店,用多元复合的创意力为百年建筑注入新活力。今潮8弄所在的虹口区四川北路老街区,曾经也是令人艳羡的“网红”商业街,如今借助城市更新与保护重新焕发活力,并吸引印物所这样的新经济新业态前来入驻。
在上海,一幢幢历史建筑在腾笼换鸟中被注入新功能,在更新迭代中与现代生活融为一体。时至今日,历史建筑不仅是保存城市历史文脉与历史价值的重要载体,更成为激活整片街区的“流量密码”。越来越多老街区在“有机生长”中承载起人们的乡愁,也“变身”城市转型发展新舞台,实现创意力与高人气的“双向奔赴”,成为上海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的新场域。
见证乡愁,“烟火气”中打造新生活方式
“在烟火气中打造‘轻艺术’新生活方式,演绎好上海老牌文化街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印物所主理人周荣有着这样的期待。在他看来,选择入驻今潮8弄,一方面是因为这里“修旧如旧”的老建筑日渐成为城市新地标,网红打卡地的溢出效应吸引了持续的艺术消费人群,也带来了更多跨界合作机遇;另一方面,四川北路街区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百年前就是红色出版的发祥地、文化名人的聚居地,如今依然保留着大型居民区,置身其中做文创产业,既能致敬历史,也能接上烟火气。
周荣的思考,在选择老建筑、老街区作为工作场所的企业负责人中很有代表性。
老建筑、老街区是城市记忆的物质留存,也是城市内涵、品质和特色的重要标志。上海,正在尊重建筑、街区整体格局和风貌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更新改造和利用,在“以用促保”中推动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
一个多月前,武夷路再度“上新”——“武夷MIX320”作为武夷路首个竣工的城市更新项目亮相。长宁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拥有老建筑和文化富矿的武夷路,正探索从街面到深入街区腹地的城市更新体系,结合街区“毛细血管”保留历史文化风貌,唤醒街区活力。
不久前,西康路上的“M+马利”艺术园区落成。这片被老旧居民楼环绕的园区,原是上海美术颜料厂老厂区。通过城市更新,这里成了集书店、咖啡、餐厅、办公空间于一体的复合空间。现在,人们还能在这里品尝餐饮特色店的美味、体验百货概念店的新潮,在回忆中享受新变化,区域品质也得到了提升。
“逆生长”,成为城市转型发展新舞台
企业员工以90后为主的工业互联网独角兽——黑湖科技,上个月刚刚入驻武夷路333号新近改造完成的文创园区中。该公司政府事务副总裁刘崇明坦言,街区富有文化气息、生活便利,这是企业将总部落户在此的原因。不少上下游企业也正陆续迁入,这让他相信,不久的将来,这里将建成工业互联网生态体系,成为沪上又一科创地标。
正如建筑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时龄所言,历史建筑的保护既要对历史负责,也要对未来负责。如今,越来越多老街区在留住城市记忆的同时,通过贴合现代企业及人才需求的改造,成为城市转型发展的新舞台,吸引着一批高精尖人才在此集聚。
近日,华谊万创·新所正式开业。这处位于闵行区大零号湾地区横泾港科创水街西岸的园区,原是大中华正泰橡胶厂的厂区,在沉寂十多年后再次“逆生长”成为又一科创地标,重点吸引智能制造、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企业进驻。
改造过程中,建筑师保留下18栋老楼,并借助老厂房的层高优势增加采光天井,配以大面积玻璃幕墙,打造符合年轻创业者的公共空间。同时,拆除围墙,将沿沪闵路一侧变为绿廊步道,引入横泾港人行连桥,让园区与周边居民区、高校“无缝衔接”。当下,周边正在配套建设人才公园,附近科创水街上篮球俱乐部、赛艇俱乐部、滨水休闲道、环形慢跑道等高人气项目逐渐落子……在科创硬实力之外,这里用温情与灵动塑造城市软实力的神韵魅力。
在杨浦滨江,曾经的永安栈房正在修缮建造世界技能博物馆,并将在明年世界技能大赛期间亮相,全方位展示世界技能事业发展的历史和未来。这片位于杨浦大桥下的老建筑,也将与杨浦滨江休闲旅游观光带、杨浦大桥一起,形成具有国际水准的滨水城市景观,使得历史建筑保护与历史文脉延续、城市功能提升相得益彰。
作者:单颖文 周渊
编辑:范菁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