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历史记忆更好地传承,社区党建共联进一步深化,上海新四军沙家浜部队历史研究会、金茂华东区域上海公司、上海沪剧院近日联合举办了主题为“赓续芦荡火种,暖冬公益行”的红色艺术公益活动。汾阳路上的上海沪剧院会场,又响起了人们耳熟能详的沪剧《芦荡火种》唱段声……
现场,上海沪剧院的优秀演员们演绎了经典沪剧《芦荡火种》中的精选片段。观众们通过沪剧生动形象的艺术形式,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了抗战的艰辛和今日生活的来之不易,进一步厚植了爱国主义情怀。通过对沪剧中红色文化的学习了解,大家更加深刻地领悟了抗战精神的内涵与意义,激发了从伟大抗战精神中汲取前行力量、把青春奋斗融入人民事业、努力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的行动自觉。
上世纪的1939年,抗日的烽火燃遍华夏大地。在虞山之麓、阳澄湖畔的沙家浜,一支由36个伤病员为骨干的人民武装——新“江抗”东路司令部成立。这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英雄部队,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屡战屡胜,为民族解放和共和国的建立立下了不朽功勋,赢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荣誉,人们爱称这支部队为“沙家浜”部队。1959年,上海市人民沪剧团初排沪剧《碧水红旗》(后改名为《芦荡火种》和《沙家浜》),由文牧(执笔)根据崔左夫的《血染着的姓名——三十六个伤病员的斗争纪实》改编, 反映了阿庆嫂等群众,为掩护新四军转移时留在阳澄湖畔的郭建光等18名伤病员,与胡传奎和刁德一的“忠义救国军”进行顽强机智的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故事。
作者:上海新四军沙家浜部队历史研究会供稿
编辑:赵征南
责任编辑:范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