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望志路,人们会想起中国共产党在这里起航;踏上南京路步行街,人们会看到中华商业第一街的繁华景象……在黄浦区,一街一巷的命名方式看似无序,却寄托着这里居民们的日常起居,融入个人和集体的生活记忆,人们的乡愁与城市的变迁交织在一起。
近年来,城市更新和旧区改造换挡加速,空间更迭中一些老地名老路名也随之湮没于历史。如何让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老地名老路名重放光彩?
“最好的保护是使用。”在今天(19日)举行的黄浦区老地名调查与保护项目启动仪式上,华东理工大学行政管理系副教授、上海市地名学会理事石超艺说。
在上海,有不少专家学者专门从事地名路名的研究。“什么称得上是‘老’,对老地名老路名的保护要做到什么程度?”这是她刚开始做研究时的疑惑。翻阅史料后她发现,上海成陆历史时间跨度大,拥有千年以上历史的地名路名极少,“因此不能用纯粹的时长来定义上海地名路名的历史价值”。
石超艺认为,黄浦区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历史文化区、城市核心区,其老地名老地名具有极大的保护价值。以豫园街道为例,这里留存了明代以来的风土人情,旧校场路是曾经的军事训练场地,松雪街则因书法家松雪道人赵孟頫而得名。“如果能将每个时期地方志记录的地名路名收集起来,以数字技术做成可视化的时间线展示,相信会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传播载体。”
“历史不光是过去的故事,历史也是我们的现在。”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院、现代史研究室主任马军平时喜欢走街串巷,为的是寻找一道“铁门”。马军介绍说,1925年起,租界当局陆续在与华界交界处树立铁门阻挡难民涌入,遗留下来的铁门既是历史的见证,更有助于历史学家为曾经的地名、路名确定具体地理位置。因为这段租界历史,上海的一些马路不光有中文名,还有外国名字,老地名老路名的发掘成为了比较研究。“上年纪的人都知道,上海有条磨坊街,因为那里确实曾存在一个磨坊;这条路的法文名字是RUE DU MOULIN,当时的法国人以磨坊来命名这条马路,也许是想起了巴黎著名的歌舞厅‘红磨坊’。”
老地名老路名是人们了解海派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寻觅黄浦“故”事,留住老城“巷”愁,正是此次黄浦区历史地名文化研究和保护工作的目的所在。据介绍,该项目将在豫园街道率先开启。未来,项目组将紧紧围绕打造社区治理共同体为中心,在开展地名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广泛动员社区居民参与,通过老地名文化唤醒共同的城市记忆,构建血脉相连、具有强烈认同和社区意识的情感共同体;运用最新的信息科技手段,建立健全地名名录制度和地名信息数据库,为地名文化传承做好基础信息支撑;搭建合作平台,推动与相关部门、社会主体数据共享,共同发展地名文化产业,丰富地名文化产品和服务;创新地名文化传播方式,研究开发集趣味性、知识性、思想性为一体的电视节目或网络节目,向社会广泛传播地名文化,讲好上海故事;依托社区云,开发微课堂等更多普及面广、传播速度快、可视化强的应用场景,向社区居民普及地名文化知识,尤其是培育年轻一代的“地方情怀”和“地域认同”,构建家国乡关情怀。
作者:周辰
编辑:王宛艺
责任编辑:张晓鸣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