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的科研环境、精致的机器设备、努力且开朗的人们,早已成为这座城市最大的‘硬实力’。”在市政协今天(18日)召开的2021年情况通报会上,中科院研究员杰睿表示,他数年前初访时就被上海折服,所有人都在“高效运转”,从清晨到深夜都令其舒适安心。从那时起,杰睿就下定决心要到上海定居。2018年他携家来沪,既是拓宽科研生涯的宽度,又为城市发展注入鲜活动力。
与杰睿一样,越来越多人才从世界各地集聚上海,他们或被“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所吸引,亦或是想要和城市一起成长。参会的外籍人士从自身出发,讲述了这座城市的吸引力与魅力。他们认为,优秀人才的加盟,让上海这座城市更加充满活力,“上海应该建立‘全生命周期’的保障体系,吸引各方人才纷至沓来,共同助力城市发展。”
让人才亲眼见证上海发展的成果,这是“引得凤凰来”的第一步。安永法国业务部合伙人贺朗·瑞纳近年来发现,许多人才选择来上海,离不开一场“精彩的沟通”——一场学术会议或者一次城市文化活动,只要能在这里收获与众不同的思维碰撞与宾至如归的温暖体验,就已为人才引进铺好“基石”。尤其是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背景下,许多交流项目都与之有关,在瑞纳看来,这些项目正吸引更多创新创业人才。
引来人才,也要建好用人“蓄水池”,才能最大发挥人才的才华。上海海洋大学教授马库斯・莱布雷希特发现,应借助上海知名高校的“内在优势”,加强产学研合作以促进应用型研究、特殊专业的研究。“譬如在大学建立应用型研究中心,在本地企业周边建立研发器和孵化器,多重助力、互惠合作,从而推动中国研发的‘溢出效应’。”勃林格殷格翰全球高级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高齐飞也有类似看法,他建议由上海牵头、利用长三角各城市在产学研方面的独特优势,形成一个长三角生物医药人才培养和实践基地,这一基地将创建孵化池以满足人才需求,从而推动更多创新药加快上市、走向世界。
近悦远来,更要“留得住”人才。参会代表纷纷建议,为海内外人才建立“全生命周期”保障体系,让他们全身心投入城市建设中。申安迪,在他来上海的10多年里,为许多海外人才家庭解决了“后顾之忧”。作为上海英国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校长,每年推动超过2000名外籍学生在校就读。不仅如此,他还带领这些外籍家庭融入社区,与上海这座城市“同频共振”。申安迪发动周边家庭参与“洋居民议事会”,也组织学生前往居民区进行共建和志愿服务。“不仅要解决子女上学问题,更是要在文化交流中让外籍家庭真正走进上海,这样他们的奋斗才更有动力与价值。留住人才,就是要让人才把‘心’安在这里。”
人才的集聚,让城市步入发展“快车道”。近日发布的《临港新片区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 2025 年)》,引起在场许多人士的关注。他们认为,上海正寻求创新与绿色的发展道路,需要更多“对口”人才的支持。中国欧盟商会上海办公室总经理琼安娜提出,要推动上海与更多城市进行人才互动交流,通过知识共享为临港新片区注入新动能。
作者:占悦
编辑:王嘉旖
责任编辑:陆益峰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