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宁区华阳路街道是上海基层党建著名品牌“凝聚力工程”的发源地。1993年,华阳路街道结合自身实际,开展了“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大规模走访活动,创造了以“了解人、关心人、凝聚人”为主要内容的“凝聚力工程”。针对民族工作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华阳路街道不断拓展领域,将工作对象从居民区拓展延伸到大专院校。1995年夏天,东华大学第一批藏族班大学生来到街道开展社会实践,社区干部用真挚的感情和朴实的行动,密切了与少数民族同胞的血肉联系,有了社区干部“夏妈妈”和5个藏族女儿的生动故事。
这段20多年前的故事,拉开了由东华大学与华阳路街道开展的少数民族学生“家在华阳”活动的序幕。11月17日,华阳路街道举办“家在华阳”27周年推进会,会上正式启动“东华大学—华阳路街道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从最开始单纯的结交少数民族朋友到引导少数民族学生开展社区实践活动,再到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家在华阳”活动不断丰富扩大其内涵。在街道党建引领下,将陶家宅居民区作为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少数民族学生的一个社区实践活动点,坚持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团结教育、红色文化传承融入“家在华阳”各项实践体验活动中,通过贴心地组织“结对认亲”、“家比月儿圆”、“爱心接力”、“助你踏上人生路”等结对共建活动,帮助同学们快速适应本地生活;针对性地融合辖区内“凝聚力工程博物馆”、“路易 艾黎微展厅”等党史学习教育资源,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趣味性地开展“包粽子”、“弄堂运动会”,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创新性地引入垃圾分类、美丽楼道等社区治理成果展示,鼓励同学们参与志愿服务,引导巩固民族团结意识。
活动现场,华阳路街道陶家宅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商琳,原街道民族联分会会长杨希鏻,原东华大学2011级学生、现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研究生娜乌拜尔,东华大学管理学院56民族工作室负责人努尔顿作为“家在华阳”的参与者分享了自己的感受,6名优秀志愿者在仪式上获表彰。“民族团结一家亲——‘家在华阳回家日’活动也同时启动,三名东华大学少数民族学生代表分别诉说她们眼中的“家乡-东华-华阳”的红色记忆。
不断推动“凝聚力工程”向纵深发展、丰富其时代内涵,未来,华阳路街道将以基地为契机,在市有关方面、区委统战部的指导下,继续和东华大学携手,充分发挥“苏河华政湾、活力中山、智慧定西、静雅武夷、文艺海粟”优势,不断拓展实践平台,整合多方资源,在推进实现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的过程中,进一步凝心聚力、创新传承,共同推进党建引领下的民族团结工作向纵深拓展,把基地建设成为各族青年文化交流、心手相牵的温馨港湾。
作者:周渊
编辑:王嘉旖
责任编辑:单颖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