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高温橙色预警,上午十一点刚过,地表温度不断往上蹿。在黄浦区建国东路69号街坊,一个完成二轮征询的旧改基地内,居民们陆续搬离,只剩最后4客早就预定好的助老午餐。“不管什么情况,都要准时送到老人家,直到他们搬离”,穿着蓝马甲、背上已湿了大片的志愿者,手拎着餐盒,在逼仄里弄里穿行,蹬蹬蹬,熟练地踩上呈75度角倾斜的狭窄楼梯,赶着点要把饭菜送到老人面前。
徐敏,淮海中路街道合二居委会党支部副书记,也兼职“包干”着这片区域的上门送助老餐任务,这一送就是四年。如今地块顺利旧改征收,他坚持站好最后一班岗,服务好最后一户居民。
如今,冷清又逼仄的楼梯间,依旧堆着不少杂物,但徐敏越走越快,因为:心里急。
同以往每天一样,他得尽快把餐饭送到三楼亭子间的林老伯家,“90岁的老人在家等着,不能饿着”。林老伯是独居老人,没有子女在身边,自己行动不便。吃饭,成了他头等大事。而等徐敏,则成了他每天的习惯。
“饭送来啦,天热要尽快吃,别放坏了”“太热就开空调,自己一定要当心”……徐敏走得急,但真到老人面前,他倒不急了,站在面前的狭小亭子间里,耐心“絮叨”了半天。
在合二居民区,有着成片的石库门里弄,曾经60岁以上户籍人口2128人,占户籍人口的41.6%,助老餐是这里的“刚需”,这一好传统从十多年前延续至今。以往,居民区书记、主任和8名社工包揽了每天送餐上门:“冬天怕凉了、夏天怕馊了”。集中配送餐车开到弄堂口的那一刻,大家不约而同穿上志愿者马甲,分头行动。如今,地块旧改以高比例生效,只剩下最后4户仍需送餐上门的老人。林老伯就是其中之一。
说是送餐,社工们的职责却广得多:首先就是上门看望老人,确认他们的身体状况。老人忘性大,煤气忘了关,得帮他们及时关掉;有时还要协调各方维修电缆;更多时候,还要“十项全能”:修电视、修空调、修手机……社工们偶然也会抱怨“烦”,但真当老人们一户户陆续搬走,老人哭了,他们跟着也哭了。
“独居老人内心深处害怕改变,害怕陌生环境”,合二居委会主任郑妮说,旧改征收过程中,社工们全部上阵,上门了解居民家庭情况,有什么顾虑等。趁着送餐上门的机会,汇总老人们的需求,每天都要盘一盘。街道则积极搭建党建联建平台,帮助老人们在大夏天顺利寻找过渡房源。
“我搬家后会常‘回家’看看,他们对我很好,我心里都有数”,有老人这样动情地说。
作者:王宛艺
图片:袁婧 摄
编辑:王嘉旖
责任编辑:单颖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