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记“冲锋号”响,长三角一市三省为之同频震动。今天上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大项目·沪苏湖铁路开工仪式在浙江湖州隆重举行,与此同时,沪苏湖铁路上海段、江苏段建设动员会在上海、江苏同步举行,一起开工的,还有安徽扬马城际铁路马鞍山枢纽工程。
开工仪式现场图。
这是沪苏浙皖首次联合举行重大项目开工活动,而它也为长三角地区最重量级的“一期一会”打响了头炮。今天上午,2020年度长三角主要领导座谈会在湖州拉开大幕。从青弋江畔到太湖之滨,过去的一年,长三角区域一体发展有太多值得记录。
过去的一年,是《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实施的一年。一年来,无论是在产业体系、基础设施,还是在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长三角区域的合作进一步深化,规模效应、协同效应、集聚效应持续放大。
路通才能事通。上海牵头推进打通断头路专项行动,第一批推进的17条省际断头路中,2条已通车,1条已贯通,其余14条均已开工。今年4月,《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出台,包括沪苏湖铁路在内的一批重大项目已紧锣密鼓地推进,长三角区域综合交通运输发展有了新的更高要求。
在创新协同方面,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的搭建,整合了一市三省2400多家机构的3万多台(套)大型科学仪器设施,总价值超过360亿元。长三角的企业可以更方便地利用一市三省的科技信息和资源,提高研发效率、减轻成本负担。
与此同时,“长三角人”的获得感也在不断加码。长三角在全国率先探索区域性异地门诊费用直接结算,目前已覆盖长三角41个地级市,累计结算逾102万人次。依托政务服务“一网通办”,长三角推进跨省身份认证、电子证照共享,一市三省实现企业营业执照、居民身份证等7类高频证照扫码亮证。
作为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2019年11月1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正式揭牌,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过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过去的半年里,以生态优势转化新标杆、绿色创新发展新高地、一体化制度创新试验田、人与自然和谐宜居新典范为战略定位的“青吴嘉”,正越来越紧密地“抱团”发展,紧扣一体化制度创新的核心使命,全力跑出发展加速度。
2019年11月1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正式揭牌
我们看到,由两省一市共同编制的我国第一份跨省域法定空间规划已经进入最后完善阶段,即将面向社会公示,这份规划将首次实现跨省级不同行政区“一张蓝图管全域”的制度创新目标;示范区“金融十六条”、先行启动区产业项目准入标准相继出台,关于示范区的支持政策已基本形成,一体化制度创新迈出了坚实步伐。
我们看到,聚焦生态环保、互联互通、创新发展和公共服务等4类项目建设,示范区首批33个亮点项目进入“密集施工期”,省际断头路在加快对接、跨省域的生态岸线贯通在加快推进、毗邻公交常态化运行……示范区正加快走出一条跨行政区共建共享、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得益彰的新路径。
江苏康利大道接青浦断头路(东航路在建)。
2020年是“两山”理念提出15周年,今年的长三角主要领导座谈会回到了“两山”理念发源地湖州,这不禁让人对长三角“绿色发展”的新篇章多了几分期待。“生态绿色”是一体化示范区的“底色”,同样也是长三角区域发展的“底线”,如何让生态成为长三角区域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新引擎,如何通过市场机制等有效的路径,更好实现青山绿水蓝天的生态价值,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为公共应急体系建设敲响警钟,对于各方面要素互动密度频繁的长三角区域来说,疫情、水域、空气甚至产业链的安全生产,都有可能需要共同面对的突发公共危机。如何通过更好的信息交流、决策机制,构建一体化的公共危机应急管理体系这一新议题上,长三角区域会形成怎样的共识,又会有哪些突破,同样值得关注。
又一年“长三角之约”如期而至,大幕已经开启,我们拭目以待。
编辑:苏展
来源:新民晚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