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唐玮婕)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已经做好了率先全面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技术准备,备受市场关注的合格个人境外投资试点(QDII2)有望很快开闸,在“总量控制”的监管方式下,当跨境资金外流触及警戒线时,会通过宏观审慎参数的调整实现规模调控。这是记者从昨天举行的“十三五”期间中国金融新业态研讨会上获得的最新信息。
据悉,目前国家“一行三会”等金融监管部门和市政府正在制定相关方案,加强与国际金融中心的联动,加快金融创新开放的力度,这无疑是上海自贸区保持先发优势的关键。
在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副主任兼上海分行行长张新看来,目前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的重点就是在个人跨境投资、证券交易所互联互通、外汇管理改革、资本市场开放、扩大人民币国际使用和风险防控等六个方面全面突破,从而推动上海率先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他透露,目前的技术准备工作已经完成。
据介绍,上海自贸区在跨境资金流动总量控制上,已经建立了总闸门调控机制,应对外部冲击风险,设置了不同等级的预警指标体系以及相应的应对措施。张新说:“当整个自贸区的资金异常流入和资金外流的总量规模触动闸门后,就会触动风险预警,我们可以根据预警级别调整相应的宏观审慎政策参数,甚至采取临时应急管制措施,确保币值稳定和国家金融安全。”
在上海自贸区个人跨境投资方案中,风险预警和规模调控目标将亮相。所谓“QDII2”,是指通过给予一个较大的无条件换汇额度,让区内居民自由到境外进行房地产投资、证券投资和实业投资。正常情况下,个人只要按照规则展开跨境投资,但一旦资金外流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影响到金融稳定,宏观审慎参数的调整就会启动,从而控制个人跨境投资的规模。当跨境资金异常流入时,还可采取延长融入资金的账户存放期限、对融入资金征收特别存款准备金、征收零息存款准备金等临时应急管制措施。
上海自贸区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后的市场运行模式和管理模式也在昨天首次向外披露。张新表示,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制定资本项目可兑换和跨境资金流动的市场化管理规则,各类经济主体可以根据这一规则自主安排跨境资金流动,不再需要事前审批。在管理上,金融管理部门通过强大的账户信息管理系统,从事前审批转为事中事后管理,重点是从总量角度维护币值稳定和金融稳定。张新说,管理部门也会对异常状态下的总量调控和危机处理建立工具箱储备,但这些都是“隐性”的后台控制,不会干扰到经济主体在正常经济环境下的资金流动。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郭庆平,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屠光绍出席会议并讲话。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