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晓鸣
上海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昨天发布《2014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4年全年,上海实现生产总值(GDP)23560.9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64.8%,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上海市人均GDP为9.73万元,折合15847美元,在全国各省市中继续保持领先水平。
经济增速稳定
经济增速稳步换挡,抗波动性明显增强。
《公报》显示,2014年,上海GDP增速同比回落0.7个百分点。在国际、国内环境严峻复杂的背景下,全市经济增长从高速转向中高速,符合客观规律,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加强。2012年以来,季度GDP增速均维持在7%至8%。
经济转型升级不断深化,质量效益显著提高。一是三产增长快于二产,成为经济保稳的重心骨。《公报》显示,2014年,全市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5271.89亿元,比上年增长8.8%,占全市GDP的比重为64.8%,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6.3%。二是消费成为需求的主要增长点,内外需趋于协调。《公报》显示,2014年,全市商品销售总额增长11.4%,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6.5%,外贸出口增长3.0%。
聚焦新生动力
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发展,企业效益稳步增长。
《公报》显示,2014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7362.84亿元,比上年增长4.3%,增速同比回落2.0个百分点。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增加值1613.23亿元,增长6.3%,增速高于工业2个百分点。工业企业的盈利模式渐趋多元化,在内生性利润增长空间有限的前提下,通过加大对外投资,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10.4%。
现代服务业快速增长,融合发展相得益彰。在第三产业中,金融、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较快。《公报》显示,2014年,全市实现金融业增加值3268.43亿元,比上年增长14%;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1211.83亿元,增长12.5%。在新兴产业中,以互联网金融、移动互联网、平台经济等为代表性的“四新经济”发展态势较好。无店铺零售额957.9亿元,增长21.7%。此外,上海逐渐加快服务业融入国际市场的步伐。全年服务贸易总额1753.9亿美元,增长9.7%。
“四个中心”齐头并进
《公报》显示,国际金融中心方面,2014年,全市新增各类金融单位96家,金融市场交易总额达786.6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3.2%。国际贸易中心方面,上海关区货物进出口总额8634.55亿美元,增长6.3%;至年末,全市购物中心数达150家,实现营业收入1099.47亿元,增长14%。国际航运中心方面,全年上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达75528.89万吨,集装箱吞吐量3528.53万国际标准箱,邮轮旅客吞吐量121.52万人次,增长60.6%。国际经济中心方面,至年末,在上海投资的国家和地区达159个。
创新频出、综合实力提高。金砖国家开发银行总部落沪,面向国际的金融平台得以巩固。贸易监管制度先行先试,电子商务等新兴贸易模式快速发展,全年完成电子商务交易额13549亿元,增长28.3%。对外开放格局层次不断提高,全年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45家,其中投资性公司14家,外资研发中心15家。
研发投入稳步增长
科创中心潜质突显,创新网络加速铺展。
研发投入稳步增长,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奠定坚实基础。《公报》显示,2014年,上海用于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831亿元,相当于全市GDP的比例为3.6%。科创应用成果颇丰,有利于加强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公报》显示,全市年内认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643项,其中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重点领域项目占86.5%。至年末,全市国家级创新型企业达15家,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9家,市级创新型企业500家,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252家。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