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会的作者,第一次集中了这么多工商界人士: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上海市工商联副主席、奥盛集团董事长汤亮,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工商联副主席、春秋航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煜,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总商会副会长、上海均瑶(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均金,全国巾帼建功标兵、上海闽龙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任长艳。今年2月25日,王煜和任长艳还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
这些扎根上海的企业家,向外输出的不仅仅是相关的扶贫项目、“造血”工厂或者慈善基金,更让人真切地看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这里面既有中华传统美德的赓续,也是新时代企业家的优良素质与风貌的展现——他们辐射出去的,是可以亲身感知的文明的温度。他们的文字很实在,叙述的故事很生动,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扇窗,看到中华大地上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巨大变迁。
这些故事里有决策,有坚忍,很多场景,一般人难以想象。而不懈奋斗之后,回报是什么?答案不约而同:脸上的笑容和发自内心的快乐。正如清华大学彭凯平教授关于幸福的描述:
“幸福不是有钱,也不是靠别人就能给予的,更不是独善其身。”
“幸福是一种有意义的快乐。 ”
践行慈善 乐在其中
汤亮
慈善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文明。人类精神文明的一个闪光点,就是处处喻人向善,事事身体力行,以一己之力,去惠及他人。在中华五千年文明中,“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慈善理念一直在传承,先富之人心存善念,“泽被乡梓”的民间善行“香火”,也从来都没有中断过。
由于家风熏陶,我从小就有“心种福田”、助人为乐的朴素意识,看到他人有困难,总会出手相助一把。我儿子行“成人礼”的那天,我给他送了一件小礼品,还特意在上面刻了一句话:“我爱故我在”,就是希望他传承家风,永怀公益爱心。
我下海创业,之所以首先选择了制造桥梁缆索,现在回想起来,也许就因为在我的潜意识中,觉得“造桥修路”是一种积德积善的“善行”。随着创业成功,我便开始思考,如何感恩时代,更好地回馈社会。这时候的慈善行为,已不是单纯的个人“布施”了,而是通过对口帮扶、定向捐赠、长期资助、健康扶贫等各种公益形式,成为企业法人团体的慈善行为,在“企业公民”的大道上迅跑。
奥盛集团首先在光彩事业的旗帜下,秉承“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在江西、安徽等地区开展对口帮扶,结合当地的经济特点,用建厂发展生产的形式,为当地人民送“渔”。如今这些具有先进生产力的制造业企业,都成了当地科技创新的标杆企业,不仅业绩优秀,而且还屡次摘得省级科技创新奖,员工收入也在逐年提高。
近年来,我对慈善事业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我认为,企业捐赠公益慈善的最终目的,不能仅仅停留在扶贫济困的层面,更应该着眼于朝对国家长远发展最有益的方向去努力。我们成立了“奥盛慈善基金会”,把资金更多地投入到教育项目中,为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多做些贡献。这些年来,奥盛集团的主要捐赠方向是高等教育项目,如在大学中设立奖学金、资助专项科研项目,还多年出资支持“浦山世界经济学优秀论文奖”。我觉得,只有教育先行,人才辈出,国家的未来才有勃勃生机。
慈善是无所不在的,只要留心,随时都能发现为社会慈善事业“添把火”的机缘。特别当国家遭遇特大地震、雪灾等自然灾害时,以及暴发新冠疫情后,有爱国心的企业家更应该挺身而出,有大义的担当,主动为国分忧。多年来,我与奥盛集团就是这样做的,在做公益慈善的同时,我们内心也得到了更多的快乐!
有一年我去贵州调研,无意中发现毕节地区因地处高原,有不少农家儿童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如果错过手术的时间窗口,这个患儿就会终身丧失劳动能力。一些贫困家庭,就因为孩子有这个病,脱贫很困难。于是,奥盛慈善基金会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坚定投身脱贫攻坚战,与当地政府合作,提出“健康扶贫”,组织沪上医学专家赶赴毕节山区,走访家境困难的农户,逐一筛选适龄患儿,为他们进行手术治疗。我们还搭建了面向全国边远农村的网上筛查适龄患儿的平台,抢在时间窗口前面,想方设法让他们及时接受手术救治。
当恢复健康的毕节孩子开心地送来她亲手摘下的野花,我瞬时热泪盈眶,不禁想到宋代的禅家语:“救人须出手,论实不论虚。”奥盛的善行虽小,但却关系到一户农家的脱贫大计,也关系到这个孩子的一生大计。只要我们坚持从“实处”去做慈善,也一定能“积小善为大善”!
这件事给我的感触很大,我更加领会到了“幸福是一种有意义的快乐”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先富帮后富,是新时代的召唤。崇尚慈善,践行慈善,是新时代民营企业家义不容辞的责任。
九下红河
王煜
到了昆明,再驱车七小时,绕过一座又一座山头,才是县城。接下来必须换越野车,又经过三个多小时,才抵达目的地——云南红河州红河县车古乡利博村。这是2018年9月,我带领春秋与红河的三个国家深度贫困村以及绿春县中学结对,开展助学、奖学、支教等教育扶贫行动。
利博村有19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一亩,以梯田为主,劳动投入很大,收益却不高。村里的平地非常珍贵,最开阔的一块地就被村民们用来建学校。让孩子通过教育走出大山,是山里人世代的渴望。但是,这个地方太远、太苦,被分配去的老师三年服务期一满,很少有人愿意留下来——全村只有一条土路,到处都是破旧的房屋。刚下过雨,道路变得泥泞不堪,有村民骑着摩托车歪歪扭扭地行驶在泥巴路上,几次险些滑倒。学校也是一幢老旧的二层小楼,宿舍里的棉被有的都破了口子,露出棉絮……
看着孩子们充满求知欲的眼神,我深受触动——要想拔掉“穷根子”,第一张“药方”,就要开给教育。
我们为这三所村小学满三年服务期仍坚持任教的九位老师颁发超期服务津贴,为大山留住了好老师;捐赠两千多本图书,丰富了三所小学的阅览室;为水塘村小学捐赠十台电脑,孩子们第一次上了电脑课;为利博村小学宿舍更换了破烂的棉被,孩子们可以睡上安稳觉了……每年有六百多位师生受益的助学、奖学和优秀教师奖金,年均颁发一百二十多万元。孩子们的求学之路从此有了很大的改善。
我率领春秋扶贫工作组九下红河,实地探索村企结对、对口帮扶的精准扶贫新路。一系列调研之后,我们决定把第二张“药方”开给就业。
我在党委会上提议,针对红河地区的实际情况,在符合民航规章的前提下,适当降低身高、学历等要求,到红河开设最热门的客舱乘务员岗位招聘专场。航空公司专门到穷山沟里招人,还优先招收贫困家庭的孩子,这条消息在红河州引起了轰动。通过层层选拔,八百多位报名的各族青年中,有35名学员脱颖而出,其中17人来自贫困户。
2020年4月,抗疫情、保就业千头万绪,春秋的扶贫攻坚工作没有一丝一毫放松。扶贫工作组又联合上海开放大学航空运输学院组队前往云南红河,实施“筑梦蓝天计划”,我们是抗击疫情中首个奔赴云南实施扶贫招生计划的上海企业。
如今,已有近百名红河乘务员飞上蓝天,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每次看到这些红河的孩子们,看到的都是一双双充满志气的眼神。建档立卡户学员小慧,原来一家人挤在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土坯房,日子过得捉襟见肘。她当上乘务员后,一年内不仅还清了助学贷款,还给家里寄了三万多块钱。说起现在的生活,她就止不住的高兴。现在她又有了新的目标——努力工作,争取让父母住进新房子。
在脱贫攻坚这场没有硝烟的硬仗里,我带领春秋航空积极发挥所长,实施航线帮扶,往欠发达地区和老少边穷地区开通了37条航线,许多是春秋独飞航线,我坚持要求市场部门对机票价格实施优惠让利,方便帮助对口帮扶地区的人员、物资加速流通。
航线开到哪里,我们紧跟着就把游客送到哪里,实施旅游帮扶。2014年至今,我们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累计组团输送游客超过80万人次,仅上海对口帮扶的云南省,迄今已累计输送40.5万人次。2019年,我们飞行了30趟援疆旅游包机,占上海援疆包机的一半以上。开发摄影、徒步、冰雪季等主题旅游,通过打折、促销等方式吸引游客进疆,同时把新疆瓜果等特产引进春秋各大门店,实施消费扶贫,销售额突破200万元,为贫困群众增收了真金白银。
在春秋精准扶贫行动的征程上,我总是能看到同事们坚定的眼神。党委副书记徐国萍,右腿膝盖半月板撕裂手术不久,左腿又大面积浮肿,还在治疗期内,但九下云南红河她一次都没落下。长时间行走在崎岖山路,导致旧伤复发。我劝她歇几天,她却说,只要还能走路爬山,她就要亲眼看到乡亲们奔向好日子。被誉为“上海妈妈”的周卫红,连续十年资助了一百五十余位高原贫困孩子读书……
春秋是改革开放的参与者、见证者、受益者。我一直牢记这句话:社会是企业家施展才华的舞台。只有真诚回报社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家,才是符合时代要求的企业家。
我在洛郎当小工
王均金
“伸出手,要摸得住胸头一巴掌地(良心)。”从创业之初,父亲这句朴实的教诲就始终铭刻在我的心上,指引着我做人做事。
我和均瑶集团在发展企业的同时,一直尽最大努力履行社会责任。从1995年创业之初捐出第一笔5万元的善款开始,历年来我们先后投入二十多亿元用于“光彩项目”帮扶,十多亿元用于教育事业,三亿多元用于赈灾济贫、公益活动和慈善事业。包括坚守20年对口援建三峡库区,在湖北宜昌建立乳业加工基地,实施“万户奶牛养殖计划”,创新支农模式;在上海、新疆、贵州、广西等地设立“均瑶育人奖”;在云南、贵州、广西、湖北、甘肃、新疆6省(区)13地深度参与精准扶贫行动;紧急调配资源,参与抗击新冠疫情……
在此,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个在贵州省望谟县亲身经历的、令我记忆深刻的故事。
建筑小工“王兵”
2016年,均瑶集团加入了“万企帮万村”的行列,来到贵州省望谟县洛郎村,助力洛郎村打造望谟县万亩板栗高产示范园。
为了真正了解当地情况、为他们找到脱贫致富的好办法,我“乔装打扮”成一名建筑小工,化名“王兵”,和洛郎当地贫困户何兴平一起实地感受当地真实生活。
我第一次见到何兴平是在县城的建筑工地,工头安排他带着我干零活。我平生第一次感受到建筑工人工作的辛苦繁重,二百多斤一车的砂石运送了50车,又体验了扎钢筋、铺地砖等技术劳动。这样汗如雨下、筋疲力尽的一天下来,只赚了180元的工钱。劳动中我也通过聊天得知,这是何兴平和更多外出务工人员的日常工作与薪酬水平,山村里的人因为交通受限,很难走到县城以外的地方“寻活计”。我意识到,仅仅依靠外出务工、用体力劳动换取报酬的劳务模式,是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山村里的贫困问题的。扶贫就要标本兼治,我还要到大山深处走一走。
走进大山,看见梦想与生机
第二天,何兴平骑着摩托车带我回到他山脚下的家中。一路上我都通过闲聊的方式了解他的家庭情况,真是处处拮据、步履维艰。何兴平家中老的老、幼的幼,还有一位卧病在床的胞姐要照顾。种植玉米的年收入只有一千多元,出去帮工也只有一百多元的日薪。这样的收入情况和家庭结构十分脆弱,一旦出现什么意外变故,连应急用的积蓄都拿不出。
但是,在这样的家庭中,我也看到了来自山村的奋斗与渴望——聊到梦想,何兴平脱口而出“希望孩子们把书读完”,将来走出大山;大女儿也想去山外当体育教师,实现自己的抱负。无论生活多么艰难,人们始终怀着热情与希望。
我们在树林中采摘板栗,在烈日下大汗淋漓,“走出大山,摆脱贫困”在这里成了我们共同的梦想。我亲手摘过洛郎板栗,尝过板栗的味道,亲自在街头“设摊”卖过板栗,体验到板栗的市场热度,我深深地意识到,这种来自大山深处的“布衣肾果”值得被更多人品尝和喜爱。
小板栗坐上大飞机
经过这次实地调研、走访、考察,我们发现均瑶能够对望谟板栗起到的帮助就是:整合资源、提质增销。望谟生产的“哆吉栗”板栗是新品牌,需要一定的市场培育。我想到了均瑶集团旗下的吉祥航空,便帮助“哆吉栗”板栗食品通过了民航总局航空食品审批,开发为航机食品,在外包装印上“脱贫攻坚国家计划,均瑶集团帮扶项目”的公益广告,将它们送上了吉祥航空每天的几百个航班。许多旅客品尝后赞不绝口,更为了一份爱心踊跃扫码、在线购买“航班同款”。“哆吉栗”成功做到了因“航”而红,2020年销售额达到了六千多万元,产值翻了十倍有余。
“小板栗飞天记”只是我们精准扶贫过程中的一个小故事。我在集团设立了“‘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领导小组”并且担任组长,先后在云南、贵州、广西、新疆、湖北、甘肃6省(区)13地开展精准扶贫工作,通过“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智力扶贫、助学扶贫”的创新模式,用“均瑶力量”帮助贫困地区发展。
我始终提倡“均瑶是我们的,更是社会的!”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始终认为,一个企业只有给社会带来更大的价值,企业和企业家自己才真正有价值。无论是30年前均瑶刚刚起步,还是如今我们要向着“百年老店”的目标再度启程,我和均瑶集团始终惦记着回馈时代、感恩社会。
一张登机牌带我二次创业
任长艳
在我的办公室,一直珍藏着一张具有特殊意义的登机牌,时刻提醒我牢记初心使命。那是2010年东航上海直飞喀什首航航班的001号登机牌,时年39岁的我,随市政府组织的经济考察团第一次踏上了南疆的土地。喀什是“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而其中莎车县又是国家挂牌督战县。一下飞机,看到的是落后的产业、生活拮据的贫困户,不上学、光着脚在泥路里跑的孩子……家国情怀油然而生,我毅然决定,开始生命中第二次创业。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帮助下,我全身心地投入到援疆扶贫和创业中去。2011年,依据扶贫和企业发展的共同需要,我们开始在喀什泽普戈壁滩上建工厂,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打造1200亩国家级红枣种植示范基地。
一切从零开始。戈壁滩寸草不生,水、电、燃气匮乏,各种原因导致厂房建建停停。设备终于安装上了,由于电力供应不足经常跳闸损坏,维修所需的零部件也很难购买,一桩桩困难接踵而至……我站在戈壁滩上,感到格外渺小无助,可有一种力量始终在激励着我,让我坚信:坚持一定会成功。我们开始挖引水渠、打水井,种枣苗、收集各类有机肥,对土壤进行改良,誓将沙漠变绿洲。
那年秋天,南疆红枣丰收,农民们看着身边有了工厂,都眼巴巴地想把红枣卖掉。可我们的厂房连门、窗、屋顶都还没来得及安装。我咬咬牙告诉自己:收了吧!收来的大枣一下子堆满了戈壁。12月,戈壁滩气温接近-20℃,冷水在设备里运转都会冒热气,第一条红枣生产线就这样投产了。
熬过了最艰难的头三年,我们坚持发展产业带动就业,变输血为造血。不仅在泽普工厂引进了FD冻干技术水果精深加工产线,还在莎车县投资建设了小蜂农业一期、二期工厂,引进国际上先进的低温物理压榨油设备以及藜麦深加工设备等,投产高端坚果油、藜麦代餐系列、干果炒货、花茶代用茶、休闲零食等。小蜂农业由“创二代”郑金龙负责创办,他带领团队克服疫情带来的各种困难,仅用半年不到的时间,从工厂产业功能定位、设备设施研发定制、产品创新研发、团队组建培训到设备调试、产品试机生产等,完成了南疆首个藜麦深加工工厂建设产线投产。
我们在新疆坚持就地培养人才,构建内生动力,大量招收当地少数民族员工,优先录用建档立卡贫困户。10年来,通过万里师徒传帮带、视频教学,老、新厂班组长传帮带等方式,从卫生习惯的养成做起,慢慢提升当地员工的综合素质。经过不懈努力,如今,很多当地员工都已走上车间主任、班组长、检验员等管理岗位或者技术岗位,实现了从农民到懂管理、懂技术、懂工艺的现代产业工人的跨越,从家庭妇女向职场女性的跨越。
闽龙实业10年援疆,从一粒大枣开始,在南疆打造了三家工厂、九条产线,解决了一千余人就业,还通过收购当地农产品,带动了两万多种植农户脱贫。
2020年初,新冠疫情突如其来。我们位于莎车县的工厂连夜腾出两间车间,供当地企业生产口罩。在做好防疫工作的前提下,上海的团队第一时间复工复产,为驰援武汉的上海医疗队和浦东36个街镇奋战在防疫一线的工作者赶制玫瑰红糖姜茶等抗疫保障物资,并积极主动捐款捐物60万元,专项用于疫情防控。
援疆10年来,我一路参与、实践、见证了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何其有幸。我们正经历这美好的时代,我万万不能和它擦肩而过——人这一生,总该做一件对自己、对企业、对社会、对国家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啊!
作者:笔 会
编辑:马小茂
责任编辑:舒 明
来源:2021年9月13日文汇报第八版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