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2年,中国首家发电公司——上海电气公司,在南京路点亮了第一盏电灯。灯头就是一个灯泡,非常古朴。灯杆上的弧光灯在夜幕下闪亮,宛如明月,被人们赞为“奇异的自来月”,吸引了众多市民翘首围观。随着南京东路东拓段的开放,这盏1882年的路灯被再次“点亮”,时隔一个多世纪,再次吸引了人们的眼光。文汇报记者 袁婧 摄
至晚从明代起,南方的中秋节有一项风俗闪耀着神秘而瑰丽的光彩,那就是以大大小小的“塔灯”装点圆月下的夜晚。
清代顾禄文人刊印于道光年间的《清嘉录》“塔灯”条如是介绍:“村民于旷野以瓦叠成七级浮屠,中供地藏王像,四周燃灯,俗谓塔灯。案:昆新风俗,是夕亦点塔灯。”“或曰以此照幽冥,非徒事游观而已。”按这个说法,在阖家团圆的夜晚,人们也没有忘记阴阳两隔的亲人,用一座座塔灯为亡灵们照亮世界,让他们能够找到回家的路,看到亲人们聚在一起赏月的温馨场景,然后就可以安心地启程,走向转生的轮回。
这一则中的介绍虽然简略,但可以推论出,塔灯的搭建过程很有特点:到村外野地上选一块合适的平地,把一座地藏王像安放在地面,然后,围绕着这座佛像,是用捡来的废弃瓦片形成一座临时的高塔。塔身分七级,逐级收缩,以便在每一级的外沿上摆满油灯或者蜡烛。入夜点燃,便是七圈灯光荧荧摇曳,仿佛浮在半空里,隐约映亮半镂空状态的瓦塔以及塔内的地藏王像,为这个吉祥的节日营造了神秘的氛围。
这一节日项目在长江以南广为流传,清初人屈大均《广东新语》“拾灯”里有云:“八月十五之夕,儿童燃番塔灯……塔累碎瓦为之,像花塔者其灯多,像光塔者其灯少。”由之可知,塔灯的风俗早在明代就已盛行,妙的是,在广州,搭灯的实践分出两大流派,一派刻意模仿著名的“花塔”,另一派则再现本城另外一座著名的古塔——“光塔”。
六榕寺内的花塔为典型的中式佛塔,八角形的塔身分为九层,于是,仿花塔造型的塔灯也是分成九极,一级比一级向内收缩,可以陈列九层小油灯,以灯多而光焰明亮取胜。
清真古寺怀圣寺内的光塔原本是伊斯兰教的宣礼塔,圆柱形塔身拔地而起,只在塔顶有露天平台,平台上再起塔尖,因此,取其造型而建的塔灯只能在顶部放一圈小灯,不及花塔式明亮,但因为造型罕见而受到大家喜欢,称为“番塔灯”。
《清嘉录》还记载说:“郡俗,并七月晦日。”而在《地藏王生日》一条里说:“晦日为地藏王生日……昏时,比户点烛庭阶,曰‘地藏灯’。儿童聚砖瓦成塔,烧赝琥珀屑为戏,号‘狗屎香’。”把阴历七月最后一天认为地藏王生日,这一天入夜时分,在地面上插蜡烛或者线香并点燃,是江南非常普遍的现象。不过,苏州在当晚还有儿童搭塔灯的项目,并且在搭好的塔里燃烧一种“赝琥珀屑”,作为祭祀地藏王的独特仪式。
说起来惊人,在很多地方,中秋夜搭塔灯的节俗一直延续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如果从明代算起,有几百年的历史。在近代,塔灯的宗教意义与迷信色彩退去,不再内设地藏王像,只是一座瓦片摞成的空心高塔,于是不再列灯于塔身之上,而是改为向塔内堆满稻草,直接点燃,叫做“烧宝塔”。
在上世纪末,社会在各个方面都发生变动,烧宝塔这种制造魔幻的视觉效果与狂欢气氛的节日活动一度式微。幸而,这几年来,各地注意保留和恢复民俗,到了中秋之夜,烧宝塔的场景又纷纷重现了。对此,媒体进行了报道和宣传,借着网络时代的优势,相关的摄影图片和视频可以很容易地在网上看到。
但见一座座高大的瓦塔内涵熊熊火焰,通体明亮,在夜色中很有气势,摄人心魄。最终,所有的瓦片被烧得彤红,呈半透明的状态,于是整座瓦塔犹如喷着火焰的红宝石塔,在高天的皓月之下,仿佛奇异的天堂花朵绽放在了人间。
作者:孟 晖
编辑:安 迪、钱雨彤
责任编辑:舒 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