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古称华亭,建县的历史始于唐代。说来也巧,江南作为行政区划单元概念出现的时间是在入唐后的贞观元年(627),唐中央政府将全国划分为十个行政区域,其中就有统领42州的"江南道"。唐开元元年(713),进入开元盛世,在地方官员主持下,一条西起海盐、东至吴淞江南岸、长145里的捍海塘得以修筑。从此,地处长江三角洲前缘河口滨海平原的古代松江地域,因挡住了海潮侵袭,不仅农业生产有了可靠保障,而且疆域得到稳定,地域经济呈现新的发展态势。唐天宝十年(751),朝廷准奏割昆山南境、嘉兴东境、海盐北境置华亭县。从以上历史进程中看出,作为地理概念的江南与行政区划结合后,华亭县是江南东道吴郡之域升起的一颗新星。元代华亭升府,跨越元明清三朝、时长六个多世纪的松江府,不仅以载誉中华的成绩为江南加分,而且孕育出了一个近代崛起的上海。所以说,松江是一个江南故事多的地方。
江南风润,松声有韵。今松江石湖荡镇的前身为古松乡,1957年撤区并乡组建古松乡时,当地有一棵根盘半亩、树冠如云的"江南第一松"依然吐露生机,古松乡名由此而来。据光绪《松江府志》记,这棵罗汉松为元末寓居松江文坛领袖杨维桢手植。此外,今石湖荡镇境内有因李塔和两河流汇塔下而得名的李塔汇。明初,李塔汇出了一位制砖好手,人称"刘砖王"。因其烧制的方砖,敲击有金属声,故名"金砖";又因金砖声名在外,被皇宫征用,官府称之为"京砖"。明代紫禁城宫殿建筑用砖许多打上了"松江监制"印记,其中不少是松江府命李塔汇刘砖王烧制的"金砖"。据此,有人说松江石湖荡不仅有"江南第一松",还出"江南第一砖"。话说开去,松江烧制官署建筑砖瓦的历史相当悠久,例如广富林遗址曾出土过两汉时期大而厚重、带有榫卯结构式样的绳纹子母式地砖,以及兽面纹瓦当等大型官署建筑材料便是例证。另据《石湖荡镇志》记,1971年古松水产队在沪杭铁路34号大铁桥以南1.5公里处斜塘江上,设置了一张1万多平方米的电力拦江鱼网,曾称"江南第一网"。
记得程十发先生曾挥毫写过"思鲈回乡"四字。俗呼"四鳃鲈"的松江鲈鱼,名列中国四大名鱼之首,乾隆皇帝游江南时,吃过四鳃鲈后龙颜大悦,品其为"江南第一名菜"。四鳃鲈味道鲜美,但超越其本身的是历代诗人与秋风共鸣、咏物抒怀,所形成的鲈鱼文化魅力令人如痴如醉。唐杜甫浅唱"东走无复忆鲈鱼,南飞觉有安巢鸟";宋陆游感叹"故溪归去来,岁晚思鲈莼"。松江老城区谷阳北路南段东侧,曾有条北起景德路的思鲈巷,巷名与由西晋张翰而来的"莼鲈之思"有着割不断的人文脉息和情结。虽然松江思鲈巷的长度不过160米,但相传了1700多年的乡愁故事,令人在穿越历史中情与莼鲈共融,微吟低唱,此鱼灵动最走心。由此也拉近了地域上的江南与心上江南的距离。
京昆艺术大师俞振飞是松江人,施家老宅在松江老城西部跨塘桥堍施家弄里。俞振飞1902年生于苏州,17岁那年父亲俞粟庐带着他回乡省亲,族人为俞氏父子接风,在秀野草庐订了两桌四鳃鲈席。据说席间俞振飞用父亲教的"俞派"唱法即兴演唱了一段昆曲,唱的是元代汪元亨的《归隐》:"山翁醉似泥,村酒甜如蜜。追思莼与鲈,拨置名和利。"1930年俞粟庐在苏州仙逝,俞振飞差人赶回松江买鲈鱼,烧煮后祭于香烛点亮的灵前。这一幕让我思接北宋词人辛弃疾唱叹的那句"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由一条名鱼而来的名人情怀,就这样如风不知归期地泛动江南水乡的层层涟漪。
史叹松江山水,"东南龙脉遇海而止,元气蟠演,发为柔中之刚";"吾郡之水,上源天日,下委海王。"有着山骨水肤、山灵水秀生态风貌的松江,地理位置处于江南苏、杭之间。卫宗武《秋声集》云:"吾郡诸山以杭天目为祖";范成大感曰:"松江为水国之胜,当天下第一。"他所说的古水道松江,应是吴淞江。吴淞江俗称苏州河,其源头在江苏吴县以南的太湖口,下游流经沪域,向东入海。所以,苏、杭与松江之山水,如古之同音共律的吴与越,一脉相承连着根。如今,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相连安徽、江苏、上海、浙江地区的九座城市,合着松郡九峰之天马山、凤凰山脉息律动龙飞凤舞起来,续写江南文化科创驱动、致远而行的现代版传奇。
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后人已无法看到不可再生的诸多松江古典园林建筑,如明代后期顾正心在东门外积善桥左建造的熙园,广逾百亩,冠绝松江,时有"江左之丽"美誉。清初叶梦珠《阅世编·居第一》,感叹此园累石环山,凿池引水,石梁虹偃,台榭星罗,曲水迴廊,青山耸翠,游女荡舟,度曲弹筝,骚人毕集,寻芳觞詠,殆无虚日。有着江南山水胜境的熙园,入清以后,随着顾氏家道逐渐中落,园林也现衰败之象,然园中高数丈的雄崎石峰依然有飞舞之势。时至乾隆年间,杭州巨商为迎接皇上驾到,出资营建文澜阁,并到松江用一万斛米买下了这座熙园石峰,迁移至杭州文澜阁前。因石峰八面玲珑,形如仙人,松江史书上记其为"万斛峰",在杭州人那里被称之为"仙人峰"。此外,顾正心建于今松江二中东部、邱家湾之南方位上的宅第,制极壮丽,画栋雕梁,华贵典雅,被誉为"江南第一精舍"。
在松江存世的古建筑中,宋代方塔最具江南风采。方塔是个俗称,本名兴圣教寺塔,建于北宋熙宁、元祐年间。民间相传,设计方塔的老师傅,画了多稿,难如人意。后来是从自己女儿苗条的身影中找到了设计灵感,构画并建造出了这座亭亭玉立的方塔。方塔四个檐角上层层悬挂风铃,有警鸟护塔之功用,但游人相闻铃声清脆,感觉是一位姑娘亮出银铃般的歌喉在迎风歌唱。人们心中的方塔,永远年轻美丽,傲然挺立。之所以这样说,因为方塔历经宋元明三朝风雨洗涤,至清道光年间大修后再度容光焕发,被誉为江南造型最美的塔。上世纪三十年代,日机曾狂轰滥炸松江老城,方塔四周一片火海,但方塔奇迹般地幸存下来,至今依旧哼唱着古老的歌:"近海浮屠三十六,怎如方塔最玲珑"。
站在方塔高处远眺烟雨蒙蒙,钟灵毓秀出江南,包孕海上源松江。在松江广富林这片曾由海湾泻湖沉积而来的地面上,我在梦境般的霞光里神驰远古,距今4000年左右,北方王油坊类型文化先民南迁至此,成为上海历史上最早的移民。天下一家亲的松江广富林,也因此植入了"海纳百川"的文化基因。想到这一层,感觉云间洒落的晶莹雨珠,俄倾间化作一串串音符,雨线交织成优美旋律,风儿吹送南北文化交融的和谐之音,萦绕心间。随着时光迁转,华亭以降,陆逊因功受封华亭侯,人们又看到伴随着江南开发,春雨滋润一个山青水秀的地方,东汉时始见于史志记载的华亭报出江南春讯。虽然"十里一亭",不过是秦汉时县以下的基层行政管理单位,但却是话说松江前世今生地方名源的一个重要历史文化符号。陆逊之孙西晋陆机、陆云所代表的江东陆氏文化,既蕴含着浓郁的《怀土赋》乡愁,同时又散发出当时以晋都洛阳为中心的文化气息。东晋之晋室南渡,唐"安史之乱"和南宋迁都临安(杭州),以及元末兵灾,江南烟雨中的松江,张开海纳百川的胸怀,先后迎接历史洪峰乍起的四次人口迁入潮流。元代前的三次大移民和元末天下文人纷至沓来,为植根于江南的云间文化注入了入明以后潮涌浦江的澎拜活力,进而使得松江展露的表情,既富有上善若水、文化包容的中国风采,又具有优雅温馨、令人愉悦的江南"和美"气质。
陆机《吴趋行》云:"山泽多藏育,土风清且嘉。"江南景深处,人往松江行,一路清风相伴,思绪万千。总体而言,我以为松江传统民俗民风底蕴,大致有以下八个方面的基本特点:一因负海枕江,水环山拱,民生其间,多秀而敏,彰显柔、细、雅的个性,富有生活智慧和文学艺术天赋。二因地以人贵,文以书彰,涵养一地崇德尚文风俗,敬仰贤者,尤对外来寓居文人高看一眼;尊师重教,科第风盛,注重家教和孝道,知恩图报,民兴于仁、士奋于学的"忠孝"和"耕读"之家广受尊重。三因原泽沃衍,有鱼稻海盐之富,商贾辐辏,易接受新思想、新事物,在织得出好布的同时也撑得起时尚,既注重商业契约,信守承诺,又追慕美好生活,趋新求变。四因纺织和种田之故,农家素来勤俭持家,勤劳自立,尤以日务农夜纺织的女子更为操劳,虽不失三从四德,但男女趋向平等风气领先。五因当地道教、佛教等建筑众多,百姓有随众赶庙会和逢节到寺庙烧香祈福的习俗,农事等各行各业有各自礼俗和禁忌,也迷信鬼神。六因讲礼数且有敬畏心态,和亲族睦乡邻,待人接物,真心真诚,和气谦恭,喜欢本份、老实人,宁拙无巧,宁朴无华,循规蹈矩,做事谨慎。七因深受儒家"君人者,以百姓为天"思想熏陶和地方民风见贤思齐、疾恶如仇影响,士大夫当官者多谨记世传家训家规,清正自守,时常三省吾身,不敢有违规矩,有辱门风。八因峰泖佳山水,文化显魅力,加之鲜兵火、少战乱,地方富庶安稳等缘故,外出做官或经商的人,"十鹿九回头",怀土情笃,乡愁情深。上述种种,既与江南风俗文化有着趋同的一面,又见之于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松江传统特色。
九峰三泖,涵养"多秀而敏"的松江风俗,给大美云间以文学艺术之超然秉赋。且不说元代筑"黄公庐"于松江横云山的黄公望,后应无用师之邀作《富春山居图》,最后收卷的几行墨迹"书于云间(松江别称)夏氏知止堂";也不说留下至理名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明代董其昌,时至迟暮之年,踽踽而行,仍笔透宣纸,图画江南烟云飘逸的山水意像;仅说晚明隐于东佘山的陈继儒创意而成"一手壶",以及1927年四一二后暂避松江老城施蛰存家中的戴望舒,爱上了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后写下了初恋之情融入其中的《雨巷》诗。陈继儒的"一手壶",是宜兴紫砂壶一改由大壶变小壶的历史见证;而在戴望舒《雨巷》诗里,那把油纸伞,那朵丁香花,那条幽长的雨巷,都是诗情点染的江南经典文化符号。
相闻仓城大仓桥北首新开了一家松江布展示馆,前往聆听一匹布背后的江南故事。明代松江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北方的棉花和附近江浙地区的棉纱大量输入松江,故有"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民谚相传。入清以后,棉布踹染加工业和发卖中心开始由松江向苏州转移。松江博物馆碑廊中立有一方清顺治十六年《苏松两府为禁布牙假冒布号告示碑》,碑文显示苏松多家大布商的经营轨迹"发卖在苏"。松江标布、松江大布、松江青蓝大布、松江加长扣布等,时为苏州的一道布市风景线。在这道可以眺望且既相连又嬗变的风景线上,有感"上有天堂 ,下有苏杭",自古以来,松江追梦苏杭。唐宋时期的华亭县青龙镇,繁富36坊,烟火万家,人称"小杭州"。这一美称,似乎与设立松江府前的时尚趋向有关,即"土风似吴十之三,似浙十之七"。明清时期,时尚转向苏州,松江市面以"小苏州"为荣。五口通商后,松江府属县上海声名鹊起,"繁华富丽压苏杭",一路领先,江浙地区的无锡、宁波等城市又以"小上海"相称。总之,松江故事如似远似近的帆影,说着说着,眼前就会浮现明代华亭人陆润玉曾为苏州吴门沈周坐馆教授和其女陆娟《代父送人之新安》的诗情画意:"万点落花舟一叶,载将春色过江南"。
我之所以爱松江,不仅因为松江是一个江南故事滥觞的地方,还因松江故事里的江南万千风情,美不胜收。松江天马山中峰有座斜塔,宛如一柄出鞘的宝剑刺破云天,由此感怀古由干将得名的干山(天马山旧称),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催生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的阳刚剑气。这便是江南之美,宛如百炼成钢剑一柄。参观董其昌书画艺术博物馆和程十发艺术馆后,有感"人得交游是风月,天开图画即江山",江南之美,恰似水墨入帘画一幅。读明代松江古贤诗词曲赋和清代《松江诗抄》以及华亭诗社诗人新作,惊艳江南之美,是心驰神往诗一首。从浦北到浦南,稻花香里说丰年,心悦江南之美,是松江大米香一味。行走在松江龙源路和文汇路上,一个古遗址,一座大学城,古今牵手,岁月如歌,浅唱低吟江南之美,是云间光环月一轮。而在老城魅、新城美的松江画境里,律动十里春风,情暖千家万户,由衷感叹,江南之美,是温馨家园花一朵。
回首从千古往事中走来的松江,辉煌中亦沧桑,沧桑里显磅礴,既有深情守望,又见新征程开启。松江老城区有家小饭店,名叫"云间八大碗"。由此想起松江传统碗具"海碗",也就是特大号的瓷碗,用它来盛鸡装鸭上蹄胖,主人一出手,便知气度有没有!是的,松江故事里的江南有界也无限,百姓日常生活里有歌也耐品,柴米油盐酱醋茶,都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江南味道。正因如此,在上海打响江南文化品牌中,松江充分发掘民俗民风、名人名作、历史名胜三大资源优势,好戏连台。当下,一个以科创为龙头、人文为底蕴、生态为品质的现代化新松江,正以"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创新动力,云间彩虹飞舞的文化活力,绿水青山田园美的生态魅力,谱写科创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的崭新篇章。
编辑:孙欣祺
来源:人文松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