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上海鲁迅墓全景/新华社
我经历过不下十几次搬家,从故乡小镇搬到县城,又从县城搬到省城,在武汉三镇辗转租房,搬去搬来,但我的书柜里没有失散的书就是我40多年前在家乡公社的供销社购买的鲁迅的书,也有在县城和沙市等新华书店买的。这套鲁迅的文集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从上世纪70年代初一直出到打倒“四人帮”的80年代初。这套书最便宜的是《野草》,两角,最贵的是《中国小说史略》,0.64元,每一本都有我购买时的签名和落款时间。有的书如《热风》,我竟然在每篇的后面写了一段几百字的读后小感,虽然现在看起来很幼稚,但在那个年月思考的问题却是高大上的,是与“文革”时的流行语言和思维方式完全不同的。这也证明,我比同龄人早熟,有鲁迅先生作品的指点和加持。与伟大的思想者站在一起,一定会有思想。
那时我非常穷,多用了两毛钱就得挨饿一天,在学校住读,一周的菜金是一块钱。为了买下新到的鲁迅书,我又是捡破烂,又是做小工。这套书虽经历了四十多年,已经被我翻得面目全非,有几本还遭受了老鼠的啃咬,残缺不堪,但依然是我书柜中的最爱之一。我特别喜欢的是《野草》,这书中的每一篇我都喜欢,虽然短小,但耐读,诗一样的片断。《彷徨》《呐喊》《故事新编》我也喜欢。但我也发现,我还喜欢的《两地书》等,当年我的同学借去就没还给我,散失了几本。我曾经模仿《野草》,写过许多随记,这是我最初走上写作之路时的练笔,但也锻炼了我的语言基本功。《野草》里面的短章如《秋夜》《影的告别》《求乞者》《好的故事》《过客》《死火》《失掉的好地狱》《墓碣文》《颓败线的颤动》《死后》《这样的战士》《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有的就是片断,但意境特别,妙不可言,语言的组合精粹、凝重、深厚、孤绝。鲁迅的小说其实也是这样,像《故事新编》——有的篇章现在看来像是穿越小说——中的《补天》《铸剑》等,写悲壮的、末路的灵魂和英雄。他作品中萦绕的英雄气质同样也是迷人的,让年轻时的我们异常向往。在没有书读的年代,因为意外地有鲁迅的书可读,挽救了一代人对汉语的热爱,浇灌了一代人的精神渴求,也矫正了一代人精神发育的畸形,同时暗暗地塑造了一代人的气质。这对我们这个民族是一个意外的收获,巨大的胜利。
我曾经在访谈中说过,中国作家,我唯一受到影响的是鲁迅,他是我文学的启蒙老师,包括思想和语言。思想即在写作中往大处思考,不限囿于个人的悲欢离合,恩恩怨怨。语言包括说话的姿态、语气、语言组成的方式。在说话上模仿鲁迅的性格和作派。他作品中的先锋姿态特别吸引我,他表现出的孤傲、孤僻、孤独、孤愤、孤峭,特别是语言的孤峭,格外迷人,许多作家在这一点上受他的影响最大,通过对他作品语言的模仿,来塑造一个自己,让自己有一个清晰的形象,这个形象就是孤峭。性格的孤峭和语言的孤峭,有着叛逆、不屈、刻薄、幽默、自嘲甚至恶搞的力量。我说他的力量是正面进击的力量,还有一种在结束之后的反噬的力量,这是非常神奇,令人难以理解的。我那时也看了一些三四十年代作家的作品,鲁迅的面目与他们完全不同,可说是天壤之别。三四十年代的作家,小资情调严重,许多人干的是鸡汤写作,鲁迅干的却是残酷写真的活,是堑壕里白刃格斗的活。何况鲁迅人格的真,人性的真,也不是他那个时代的作家可比拟的。他的“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的心境,在那个时代很少有人流露出来,一个如此深刻洞悉和剖析了中国人劣根性、中华民族的沉疴痼疾的伟人,在麻木时代呐喊的战士,也有这样彷徨的时刻,我们看到他的孤独和彷徨,也就看到了作家内心最柔软的一部分。袒露内心的作家,内心一定强大。
乡土小说在中国白话小说的百年传统里,历来有牧歌和启蒙两派,只有鲁迅才称得上是真正的民族启蒙者,而且他是孤军作战。只因他的精神体量巨大,以一当百,成了乡土写作难以逾越的高峰。他写出的祥林嫂、阿Q、闰土、老栓、豆腐西施等人物是真正中国人的形象,有着无边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其他左翼作家所谓的典型人物,有的是假设性的人物,有的是因概念而生的人物,因此没有持久的生命力和繁殖力。
因为鲁迅小说的绝对先锋气质(精神/思想的先锋和艺术/写作手法的先锋),是我一开始写作就模仿的对象,后来我的语言风格的形成,完全看得到鲁迅的影子,叛逆、幽默、反讽、孤愤、幽暗中的挣扎和绝望里的抗争,这些异质的、异类的元素,一直激励和控制着我的写作。文学是应该揪心的,鲁迅作品中弥漫着的揪心感,像石头隆隆地行走在天空,给读者以重压,这正是启蒙者应有的分量和标配。后来我的神农架系列小说,如《马嘶岭血案》《太平狗》《狂犬事件》《一个人的遭遇》等等,就是在鲁迅的深刻影响下出现的。
我们从鲁迅先生的孤军奋战中,得到一个教训,就是中国文学中的启蒙力量太薄弱,当代虽然有韩少功、张承志等人的努力,但牧歌式的写作力量太庞大,启蒙是一个奢侈的愿望,是一种历史的怀想。我们文学的思想能力太差,导致文学的技术性也太差,包括干巴无趣的语言、轻佻虚假的人物、圆滑世故的构思,为了不让外界找茬,文字(语言)的逻辑性太强,步步为营、步步设防,甚至不知道像突兀、断裂、停顿、回旋等句子的超验妙处,这正是我们作家精神倦怠和投机的写照。如果有犀利的思想,就一定有犀利的构思和文笔,有犀利的人物和语言。反之亦然。
可惜,当代文学的人物群像中,很少看到鲁迅式的表达,少有经典之作。
鲁迅的影响为什么历久弥新?他的能量为什么能俘获当代的中国作家?是因为鲁迅一直没走,一直在陪伴着我们,引领着我们。我们的精神营养中,离不开鲁迅,没有他,我们将永远在暗夜里。
作者:陈应松
编辑:钱雨彤
责任编辑:舒 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