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饼
与中国传统节日使用阴历不同,日本自明治改历之后,端午节过的是阳历5月5日。4月中下旬的时候,超市里开始售卖一种用黄色或绿色的树叶包着的带馅糯米团子,称作柏饼,是日本过端午节的时令点心。我觉得很好吃,并且非常管饱,有一阵经常买来当作早餐,常见的有漉馅、粒馅,以及白味噌馅三种口味。前两者都是甜的豆沙馅,区别只在于豆沙的质感不同:漉馅指漉去赤豆皮的细沙馅,粒馅顾名思义,指赤豆并不煮烂成沙,仍保留颗粒分明的口感。白味噌馅则是白芸豆泥里掺入了白味噌,甜中略带着一点咸味。白味噌以西京(即京都)出产者知名,日本超市里售卖的味噌,常以“西京白味噌”作为卖点,因此,白味噌馅的柏饼也被视作西京风味的时令点心。我自己比较喜欢白味噌馅的,尝起来的感觉,比豆沙馅纯粹的甜味口感层次更丰富一些。
【日本】毛利梅园《梅园草木花谱》:槲(日语中称作柏)
这种糯米团子所以得名柏饼,是因为外层用了“柏叶”来包裹。然而实际上,日语里的柏,写作假名是かしわ,所指的是拉丁名为Quercus dentata的槲树,而非中文里往往和松树并称的柏树。槲字的日语假名也作かしわ,和日语里的柏字发音相同。在日语中,槲字不常用,大约就因此被同音的柏字取代了。中文语境里的柏树,日语用汉字“桧”来表示。《本草纲目》里称:“柏叶松身者,桧也。其叶尖硬,亦谓之栝。今人名圆柏。”可知桧在中文里指柏科植物,但未必如李时珍所言专指圆柏。古诗文中,桧常常用来和松并称,语义同松柏,比如苏轼的诗句“三年归来真一梦,桥山松桧凄风霜”,即是如此。桧字在现代汉语里很少用到,但日语中仍常见。日本的神社、寺庙多用柏木建造,重建的时候请信众捐钱,募捐告示里写明捐款将用来购买建筑材料的桧皮、桧木,也就是汉语的柏树皮、柏木。柏树皮的作用是铺设屋顶。
【日本】毛利梅园《梅园草木花谱》:柏
要而言之,中文里的槲树,在日语里写作柏(常用)、槲(基本不用),日语的柏、槲发音相同;指柏科的植物时,中文用“柏”字(常用)、“桧”字(现代汉语不常用),日语则不用“柏”字(已用来指槲树了),专用“桧”字。这是汉语和日语之间存在的汉字与语义不一致,造成容易混淆的情况。
日语中使用汉字名称的动植物名,所指称的物事与汉字原意大相径庭,类似的语例并不少见。阅读没有拉丁名对照的古典日本博物学典籍时需要加以留心,若是望汉字而生义的话就容易出错。
槲树为壳斗科栎属植物,叶型宽大,边缘呈波纹状,用来包裹小点心正合适。而柏科植物的特征是叶子为鳞叶或刺叶,如常见的圆柏、侧柏、刺柏等,皆叶型狭小,就不可能有这样的用途。《北史·倭国传》提及当时日本的风俗,有“俗无盘爼,藉以槲叶,食用手餔之”的记载,是用槲叶包裹食物的最早记载。槲树新叶长成时,老叶并不同时脱落,而是老叶新叶共生一段时间。在日本风俗里,认为这是子孙繁荣的好意头。柏饼从江户时代开始,成为风靡日本的端午时令点心,除了形式上保留用槲叶包裹食物的古风之外,也因为这种讨口彩的涵义。商家制作柏饼时,用黄色、青色的槲叶来区别不同的馅。
《北史·倭国传》里所谓“俗无盘爼,藉以槲叶”,这一说法并不准确,比如日本绳文时代就是以出土绳文陶器而得名,可知古代日本并非如《北史》所记载没有餐具,而是在生产力不高的古代,使用当地常见的植物包裹食物,一来取之方便,二来也有藉着植物的清香,来使食物获得特殊风味的用意,我国的荷叶饭、竹筒饭亦是如此。古代因地制宜的风俗,保存到如今便成了各地的特产。
古文献里提及我国古代用槲叶包裹食物的记载寥寥无几,倒是关于槲叶衣裳的诗文相当常见,比如陆游《剑南诗稿》里的“槲叶为衣草结庐”,以隐士自况,把拾取槲叶连缀作衣和结草为庐作为隐逸的象征。槲衣的用法和荷衣相同,在古典诗文之中,成为隐士服饰的代名词。《南史》中有一处记载,似与用槲叶包裹食物有关:
《南史·乐预传》:“预建武中为永世令,人怀其德,卒官。时有一媪年可六七十,担檞蔌叶造市货之,闻预亡,大泣,弃溪中曰:‘失乐令,我辈孤独老姥政应就死耳!’市人亦皆泣,其惠化如此。”
建武是南朝宋明帝的年号,当时乐预在永世县(今江苏溧阳一带)为县令。乐预在任上亡故时,有老妪挑着一担檞蔌叶到集市售卖,得知乐预的死讯大哭。槲指槲叶,蔌是野菜的总称,如《醉翁亭记》里的“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但这里把特指的槲叶和不特指的野菜相提并论,有语义未惬之感。
《尔雅注疏》中有“朴樕,一名心。某氏曰:‘朴樕,槲樕也。’……故郭云:‘槲,樕别名。’”据此,槲和樕为同一种植物,互为别名。《南史·乐预传》提及的“檞蔌叶”,更可能是指槲樕叶,也就是槲叶。“蔌”与“樕”字形相似,造成了讹误。槲叶是一种质感较硬的树叶,口感坚韧粗糙,无法作为蔬菜食用,和野菜并称颇为奇怪。如果理解成像如今菜场里出售粽叶一样贩卖槲叶,意思就通顺许多。
清初孙廷铨著有《颜山杂记》,记载其家乡山东颜神镇的山川风物,书中提及“四月蚕熟槲叶长,皆取叶裹粟、米、面、山花,作角食”。粽子古称角黍,《颜山杂记》中的这段文字,讲述的就是当地用槲叶包粽子的制作方法。
黄米馅槲包和糯米赤豆馅槲包
豫西一带的端午节,有着吃“槲包”点心的风俗,槲包也被当地人称为槲包粽子,有黄米槲包、糯米赤豆槲包等数种口味。古代的粽子用黄米作食材,到了后世,糯米粽取代了黄米粽的地位。黄米槲包口感很有嚼劲,又有黄米的清香,味道既复古又好吃,非常有特色。
《北史·倭国传》中,把用槲叶包裹食物视作日本风俗;而据《南史·乐预传》老妪售卖槲叶的记载,很可能在差不多的时代,我国也有购买槲叶用来包裹食物的吃货。如今,中国的槲包和日本的柏饼各自是当地的端午时令点心,生活在不同国度的可爱吃货们,对于吃的追求可以异曲同工到这样的程度,想到这一点,忍不住会心一笑。
作者:杨月英
编辑:吴东昆
责任编辑:舒 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