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不夜城”上海的夜晚灯光日益璀璨,奋斗永无眠,温情不缺席。图为夜幕下的徐家汇商圈。本报记者袁婧摄
美国布朗大学教授戴维·威尔曾表示,一个地区夜晚的灯光亮度和当地生产总值(GDP)成正比。
近年来,“不夜城”上海的夜晚灯光日益璀璨,奋斗永无眠,温情不缺席:中小商户在夜间迎来又一个生意高峰,外卖小哥在灯火通明的商务楼宇里穿梭,不打烊的数字化公共服务24小时职守……
最新一组关于上海“夜”的数据可以反映这座城市的活力。
“房”数据奋斗者书写城市新传奇
凌晨1时,李菲(化名)终于离开位于张江科技园的实验室。家住宝山区的她,开车回家需要一个多小时,每当有重大项目需要加班实验、等候数据时,她会选择在园区附近的酒店里“落脚”。
来自飞猪的“凌晨房”数据显示,在凌晨房最热Top100酒店里,机场附近的酒店占比超30%,以凌晨落地、早班机出行及国际航班中转客人居多。与此同时,医院、火车站、大学城、科技园周边酒店凌晨房的“热力值”也很高。上海今年凌晨房的预定增幅达4%,用户UV增幅5%,商品数量增幅14%。
数据还显示,零时至6时的酒店住客中,90后人群占比约60%。年轻的奋斗者和远行者成为酒店“夜经济”的主力客户,越来越多加班族忙碌之后选择就近安稳睡觉。
夜色中,一些人沉沉睡去,另一些人仍在忙碌。在拼多多,从技术、运营到客服岗位,总有人在凌晨3时的屏幕前不断敲击键盘。这个平台上,每天21时至22时,消费者的成交订单约占全天订单的16%,而23时至次日凌晨1时,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剁手族”仍在熬夜拼拼拼,平均成交订单达全日订单的6%。为了保证平台顺畅运营,夜间必须有人值守……
在上海的各个角落,深夜入眠甚至不眠的人还有很多。“房”数据折射的,是这些奋斗者在用自己的努力书写城市新传奇、用自己的付出为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作贡献。
“买”数据“夜经济”的便捷与温情
每当夜幕降临,叮咚买菜的200多名夜间配送司机就进入紧张工作状态,胡勇是其中之一,他负责将位于嘉定总仓的新鲜蔬果、肉蛋禽、水产活鲜配送到普陀区的四个前置仓。为给消费者提供最快29分钟到达的上门服务,胡勇的工作必须从18时持续到翌日清晨5时……
在城市的夜色里,一家家忙碌着的中小餐饮商户、一个个外卖小哥奔波着的身影,是夜间经济活力的生动体现。
围绕城市需求,上海的夜间消费与服务无微不至。铁路上海站地区,驻扎着不少24小时营业的餐饮小店,夜间生意火爆。来自口碑的数据显示,火车站区域来自宾馆酒店、公司以及医院的夜间外卖订单分别占到12%、23%及5%。“阿里本地生活”去年的数据也表明,上海是本地生活餐饮消费力最高的城市,而饿了么和口碑两个平台的数据显示,上海是全国夜宵消费力最强的城市。
京东到家的数据则揭示了夜间消费的另一面,上海夜间单量全国排名第一,要归功于本地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药店等商业基础设施非常完备。这些夜间消费,某种程度上成了市民温暖和安全的“守护者”。
“买”数据,处处透着便捷与温情。近日,市商务委等九部门联合出台《关于上海推动夜间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十条“干货”,从新的视角来激活“夜间经济”新能量。
“查”数据公共服务点亮城市夜色
白领小李临睡前经常要打开支付宝,但并不是因为“手痒”要买点什么。这天,他查询的是自己当月的公积金缴存额。有了越来越多网上公共平台,市民可以24小时接受自己需要的公共服务。《阿里巴巴“夜经济”报告》显示,每天22时之后,生活缴费、公积金、医疗健康是人们查询最多的公共服务。
确实,在上海,除了夜间消费,与城市奋斗者们深夜作伴的,还有24小时不打烊的数字化公共服务。“查”数据,体现的是城市公共服务的到位与贴心。
上海“一网通办”平台不断升级,市民查询和办事越来越方便。今年1月,徐家汇商圈“一网通办”24小时自助办理点投入试运营,四台不打烊的自助办理机可随时办理400余项“一网通办”事项;奉贤区已累计投放“24小时不打烊”政务自助服务终端机30台,集个人办事、法人办事、公共服务等共计1041项事项于一体。
上海的夜,越深越美丽。
作者:本报记者 徐晶卉 何易
编辑:施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