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进入工业化时代以来,哲学家们便很难再像斯宾诺莎那样过着隐居的生活了。时代的巨大变化,技术的进步,使得宗教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衰弱。缺少了宗教指引的现代人,集体陷入了虚无主义的时代病中。而以追求智慧与真理的哲学家们,也对此给出了诊断。
尼采:重估一切价值
生活在十九世纪下半叶的尼采,面对当时社会所表现出的颓废的种种症状,提出要对一切价值重新估价,也就是对传统的宗教、道德、哲学、艺术等所表现的西方文明的价值加以彻底破坏,颠覆前人所设立的一切偶像——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上帝。
尼采指责传统价值充满了虚伪、病态和堕落,因为传统的价值观削弱了权力意志,到了现代,这种价值自己杀死了自己,“上帝死了”。基督教不能再给人类的生活给予指导作用。但尼采并不消极地去看待这种价值真空,而是提出必须以新的、健康的、刚强的价值标准取而代之。在他看来,这样的新标准就是生命本身。任何价值都应该是关于生命的价值,生命的最高价值只是权力意志,这也是所有伦理价值的标准。
根据权力意志的价值标准,尼采批判了整个西方文明,而西方文明之所以在现代呈现为这样一种病态,是因为它否定了它的源泉——希腊。西方世界在历史中被苏格拉底的辩证法、基督教道德、现代主义和瓦格纳精神所驯化,失去了希腊精神的崇高和美。因而他将他的《查拉图斯特拉》比作《圣经》,将其称为“第五福音书”,并且在书中提出“超人”,意在唤起一种完全不同于基督教道德的、充满生命力的新价值。
海德格尔:诗意地栖居在大地
在早期的《存在与时间》一书中,海德格尔对“此在”(即人)的生存状态的分析和存在意义追问;以现象学方式阐释此在为中心的世界,揭示此在的本真与非本真生存状态。他区分了人的两种存在方式,即与周遭不可分割的“在世之在”和对象化的“与他人共在”。
19世纪30年代初,海德格尔开始了思想转变,他首先从“技术”入手来解读人类在现代社会所普遍面临的精神危机。在《艺术作品的本源》(1936)中,他提出:“现代科技把自然对象化(即作为利用和剥削的对象),导致了对地球的毁灭”。而这种对象化的思维方式,正是来源于自笛卡尔以降的传统形而上学,如今已经穷尽了所有发展的可能性,应该让位于诗和思。
在晚期作品中,他放弃了他在《存在与时间》里所描述的初衷。他关注的主题则转向维护人的生存基本条件“大地”,保护生态环境,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他尤其欣赏荷尔德林的诗,认为这些诗表达了大地和天空之间的意义。他通过对荷尔德林《人诗意地栖居》一诗的阐释表明了他对人类理想生存状态的设想。
萨特: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存在主义思潮流行于20世纪50年代及60年代初的西欧,这与其所处的时代特征密不可分。二战之后,西欧人反思战争中的经历,对人的存在有了深切的体会。面对战后的烦恼、彷徨、悔恨和无奈,存在主义哲学家给出了解答。
在《存在与虚无》中,萨特提出“人类的存在和他的自由没有区别。人类的自由先于本质,并且使人的本质成为可能。”而在后来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他又提出“存在先于本质”。这意味着,对萨特而言,人的任何存在状态都是人的自由选择,存在的过程就是自由选择的过程。借此,他也彻底了否定了宗教,在宗教中,上帝是存在的源泉,决定了人的存在,而存在主义则将人的自由定义为存在,也就意味着是人本身的选择造就了自己。
萨特早期作品中对于个人自由的强调,也遭致了不少批评。在后来的著作《辩证理性批判》中,萨特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存在着一个“人学的空场”,他希望把存在主义的部分内容补充到马克思主义中,填补这一空场,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此时,他的侧重点不再是个人自由,而是先决条件对人的活动的限制。社会、自然环境、人的生理心理因素的影响,不再是人可以自由选择的东西。人的最终自由要在集团中实现。
雅斯贝尔斯:面对上帝的自由
萨特用存在主义去填补当时在“上帝死了”之后留下的价值真空。然而也有哲学家仍然在传统宗教中找到了理论的依据,对宗教采取了认同和支持的态度。
在《时代的精神状况》一书中,雅斯贝尔斯回顾了西方人“时代意识”的起源,描绘了与西方社会现代化进程相伴随的精神文化的巨大震撼,以及这种震撼留给当代西方人的困境。
与萨特等存在主义哲学家一样,雅斯贝尔斯也以个人的自由为出发点。然而与萨特不同的是,雅斯贝尔斯强调的自由召唤出一个超越者——上帝。他认为,生存的过程之所以是自由,是因为这是一个不断摆脱既定限制的,这也是面向未来的超越。这种意义上的自由,不是随心所欲、为所欲为的,也不是无目标、无方向的。人的生存意识到有限性和超越性,使人认识到无限的超越者——上帝。雅斯贝尔斯在《圣经》中发现的真理是上帝的超越性、善恶之间的自由选择,以及以“爱”为中心的道德原则。
上帝对雅斯贝尔斯来说意味着人类意识的终极关怀。人的自由指的是,人可以自由地肯定和否定自己与上帝的关系,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而否定的选择无疑意味着是反超越的,是倒退的。
撰稿:文汇讲堂 谢怡华(同济大学哲学在读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