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何用?学哲学的目的又是什么?这两个问题一直以来成为那些学习哲学、对哲学感兴趣的人们所关切的问题。今天来自复旦大学的吴晓明教授,就以“哲学与我们时代的当务之急”为题,从一个学者和哲学工作者的角度展现了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哲学是思想的事情,思想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当务之急”,吴教授的这两句话鞭辟入里的指明了哲学的用途和实践的契机。作为一门治疗人类心灵的古老学问,哲学在这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始终与各个时代的精神特质贴合在一起,因而它的实用性正在于使人的精神富足,帮助我们更好的过上一种幸福的生活,正如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所认为的那样:“哲学论证如果不能帮助治疗人的疾苦就是空洞无益的。正如医术如果不能帮助解除身体的疾病就毫无用处一样,哲学如果不能去除灵魂中的疾苦,也就毫无用处。”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把哲学当做一门“治疗”的学问,就如同医术让身体无痛苦,使得灵魂无纷扰呢?斯多葛学派很早就提出我们的情绪问题并不在于那些困扰我们的事情本身,而是来自于我们对此事件的解释,也就是集中在了个人的认知上面,这个影响甚至直接形成了今天心理咨询中认知行为技术的核心治疗方法。一个人的认知背后包含着自小发展起来的核心信念,也就是那些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因而对于这些潜含在理解背后、影响到个体行为和情绪的东西,“检验与批判”便成为必不可少的程序。“未经检验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苏格拉底这句发人深省的话语揭示的正是审视背后的前提和界限的重要性,他在柏拉图《美诺篇》中还把这一审视描述为用绳索把代达洛的雕像捆牢后成为真正知识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勇敢的、不懈地专研”来进行努力,也正是“爱智慧”的真正含义,即追求智慧的过程,勇于思考的过程。
有益于这个过程的方法很多,“批判”只是吴教授提及的一种,对“前提和界限”的检验不仅关涉到哲学智慧的实用性,即如何把这些东西运用在个体的现实生活中,更可以关照到我们自身的整个信念系统,先行预防或关注那些可能的心灵困顿。我们的生活是为了什么?什么才能算是成功?物质财富的追求对我们而言意味着什么?通过这种“批判式”的方法,即通过一个观念分析背后的核心信念,条件是否充分准确,逻辑是否清晰正确,结论是否合理精确。我相信对这些人生问题的探索终将把会我们引入到具有意义和价值的生活之中,让我们学会分辨什么才是真正值得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