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身海军军装,既有军人气质,也有学者风范。
他是中央军委为其记功的一等功臣,他拿过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被评为“全军爱军精武标兵”……
他从事的具体工作,那是“绝不外传”的秘密。
全国政协委员笪良龙,目前的岗位,是海军潜艇学院某研究所主任、教授。他带领团队取得的研究成果,填补了我国相关领域的空白。
陆地上山岳、河川和丛林等地形地貌,是两军交战布防的重要依托。在神秘莫测的茫茫深海,影响水中兵器作战行动的则是海洋的温度、盐度、密度、声速等要素。正是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环境要素,构成了潜艇等水中兵器隐蔽、进攻、防御的“水中沙盘”。海洋水声作战环境的研究技术,西方发达国家都对其守口如瓶,特别是算法模型等关系到作战使用的核心内容,更是受到严格的技术封锁。在黄海之滨的海军潜艇学院,有一群人专门研究海洋水声环境,他们矢志不渝,竭力破解海洋水下“密码”,打造海洋水下“无形沙盘”和潜艇“隐形外衣”,为我海军驰骋边疆开道,为我军海洋水下科研引路,成为经略水下战场的“急先锋”。笪良龙就是其中之一。
他说,从十八大以来,我们团队累计在水下出海数百天,这就是为部队演习、远航提供技术支撑。要想真正做到聚焦实战、把成果向战斗力转化,作为军校的一个科技工作者和教员,必须要做到对部队提供智力支持、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持,我们才能发挥我们的作用。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军队的高科技人才,笪良龙委员对我军的建设发展高度关注。早在二十多年前,将海洋环境数据应用于战场的技术,就已经在西方发达国家趋于成熟。在中国,则是一群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年轻军人成立了课题组,执拗地开始了海战场水声环境数据工程的研究,在国内率先提出了“战术水声”和“作战环境学”概念。
他们坚持了十年,从零起步,为中华民族开发海洋、维护海权,从海洋环境入手着力提升潜艇战斗力,打破美俄在该领域的技术垄断和封锁。
笪良龙认为,随着军队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通过研究性训练推动战斗力的提升,很有必要。
笪良龙说:“可以预见的未来,科学家与军事家的界线正变得越来越模糊。一定要让官兵在训练中体验科学过程,在科学应用中把握实战能力提升的支撑点。”
“海上一个机动,看似就是一个简单的动作,它背后蕴含了很多科学问题。比如黑潮问题,黑潮就是一股暖流,核心问题是什么?温度一改变,介质就发生变化了。介质发生变化,又会怎么样?举例来说,我们中小时候做物理实验,一根筷子放碗里筷子就‘断’了。再说人和鱼的关系,人钓鱼的时候是不能发出声音的,为什么?因为鱼能听到岸上的声音。但是,人是听不到鱼的声音。为什么?由于两种介质造成的。
黑潮它就是类似,形成两种介质。作战时的方位,也许你听到在这个地方,它实际在另外一个地方,对我们作战影响多大!第二,探测能力像一堵墙一样,给你隔开了。这种科学道理看似是一种简单的现象,它背后都蕴含着深刻的科学道理,需要通过研究性的实战化演练来磨练指挥员和官兵。”
“战术和装备背后的一些科学问题,要让指挥人员要了解,我认为它是现在实战化训练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样才能应付未来复杂的战争环境。”
来源:学习军团、人民网、中国军网
编辑:吴钰
责任编辑: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