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开幕会上,全国政协主席汪洋代表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作工作报告。报告反复提到了一个新名词——“移动履职平台”,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
什么是“移动履职平台”? 原来,这是全国政协开启的一项创新工作。那么,这个平台到底该如何使用呢?根据全国政协办公厅的通知,在政协十三届常委会会议期间,该平台将在主题议政栏目下,设置议题。而全体与会人员在休会时均可登陆平台,并通过语音、文字、图片、视频、上传文件等形式发表意见建议,进行互动交流。来自贵州的全国政协委员潘晓慧在谈到这款新平台时说:“用委员的账号和密码登录,操作很方便,实际上跟我们微信平台的操作没什么差别。”
这个新平台自带的强大功能固然让人眼前一亮,但更值得注意的是科技的发展为全国两会带来的新变化、新观念。一方面,平台的开通打破了时空的限制,让代表们能够更方便、快捷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从而释放协商机构的潜能。另一方面,平台的设立也彰显了全国两会的开放和自信。欢迎代表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这是全国两会的高姿态,也是人民群众乐见的局面。
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是我国的政治“风向标”、经济“晴雨表”,更是老百姓的“暖心剂”,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如何让代表、委员们交流互动、议政协商等活动突破会议时间的限制?这也是公众颇为关注的热点话题。移动履职平台的问世,显然是一次可贵而有意义的尝试。根据数据统计,自从去年8月移动履职平台开通以来,政协在全国移动履职平台上一共进行了16次群组的讨论,1400余名委员参加,发言4000多次。可见,在信息技术的协助下,全国两会的讨论完全有可能常态化。这样一来,相关议题可以得到更充分的协商和审议,从而将全国两国两会参政议政的作用最大化。
事实上,中国科技蓬勃发展的印迹早已渗透在全国两会的每一处。2月27日,位于北京梅地亚中心的全国两会新闻中心正式启用,为境内外记者提供信息咨询等服务。而5G网络全覆盖两会新闻中心、中国的AI合成主播参与两会报道等话题,都受到外媒的广泛关注。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科技创新正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但需要指出的,一系列全新科技手段的亮相,绝不是为了“炫耀”。 让每一位普通百姓切身感受到科技创新带来的益处,才是中国发展科技的根本目的。正如移动履职平台突破了参政议政的时空限制,科技含量十足的全国两会的宗旨还是为人民服务。
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人民群众可以和会场内的委员一起讨论热点话题。通过5G技术,全世界可以零距离接触这场决定中国发展大计的盛会。全国两会,用实际行动为“以人为本”提供了最生动的注解。
作者:李勤余
编辑:邵大卫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