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新闻中心获悉,全国人大代表、民盟江西省委副主委、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张国新向大会提交了《关于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实施的建议》。
《建议》指出,2016年11月30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1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各地中小学也在教育部门的要求之下积极行动起来,“在具体的组织过程中,游学旅行的意义和价值得到大家普遍认可,但活动效果却常常远未达到初设状态,‘游而不学’现象普遍,游学线路缺乏课程设计,学习效果令人存疑等等。
现在,身边常常能见到这样的现象:每逢寒暑假,出国夏令营、游学团就开始火热,参团的学生人数逐年上升,《2018中国国际游学行业发展报告》显示,去年参与国际游学的用户规模在86万人次,今年参与国际游学的用户或将达到105万人次,并在未来继续呈扩大趋势。
出国游学本来是一个让孩子开阔眼界、增长见闻的教育活动,家庭可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以及实际需要进行选择。但是,热门的背后,无数的问题浮出水面:8月初,一个母亲的焦虑上了热搜并引起了广泛讨论:全班只有儿子一个人没出过国。
这位母亲表示:“我是被逼急了,现在才知道,儿子小学6年,全班竟然只有他一个人没出过国。”她表示家里经济条件一般,孩子此次海外游学起码花费3万元,这相当于她三个月的工资。而去年,也同样有一篇类似表达家长焦虑的文章火爆朋友圈:《月薪三万也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
这样的情况并不是少数。游学之风的兴起,笔者认为,除了国内优质教育资源稀缺,教育的竞争愈发激烈之外,攀比之风和家长的焦虑两大因素支撑起了这个超过200亿元的游学市场,如今孩子们的竞争,已经不仅仅是过去考全班、全年级第一的竞争,甚至还包括个人经历、视野、才艺等各方面的竞争,其背后更有家庭背景的竞争。
孩子们的攀比,有时候甚至比成年人的世界更可怕,私人订制游鄙视欧美跟团游、欧美游鄙视日韩游、日韩游鄙视国内游,这样的“鄙视链条”让家长们在心疼钱的同时,也生怕孩子落在起跑线上。于是,“圆梦美国顶尖名校”、“欧洲文化探秘”等各色游学团项目让人目不暇接,逼得家长不得不掏钱,省吃俭用数月,只为让孩子出国“见识见识”。
然而,这钱花的值吗?
《人民日报》去年曾刊登一篇揭露游学现状的文章,提到种种游而不学、名不符实成为游学通病。有家长反应,孩子跟的游学团,花3万只是走马观花一样在名校内拍个照合个影,而“名校校长座谈”有的只是和游学机构的工作人员对谈;在哈佛、剑桥等名校租个教室、找几个做兼职的外国学生联谊……而短短的一两周行程中,也不可能会对英语的成绩有很大的帮助,因为孩子们始终和彼此在一起,并没有接触到可以锻炼语言的语境。然而,这些在报价表上,全都变成了要价不菲的项目。
“游学热”的背后,催生了许多问题现象,甚至有家长把出国游学当做“教育的救命稻草”,认为孩子只要出国“镀金”一趟就能比别的孩子优越、为孩子花再多钱也是值得的。孩子的年龄是否合适出国游学?游学的目的是否纯粹?游学归来是不是能将见识化为人生的阅历等等,常常不在考虑之列。现在甚至出现了孩子才三岁就出国游学的“夏令营”“冬令营”,昂贵的报价背后必然包含了父母双亲必须陪同的条款。
据悉,张国新建议:一、游学旅行要充分发挥当地学府对游学旅行的指导作用,整合语言、历史、地理、教育等多学科及大学、中学、小学多学段教育教学资源,加强对游学旅行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形成一批高标准、引领性的游学旅行教育评价标准。
二、游学导师作为游学旅行中的重要角色,要经过国家相关部门严格的职业资格认证,不能是导游来充当。目前研学旅行市场持续升温,预计未来几年对研学人才的需求将会暴涨,建议在大学增设“研学旅行管理”“研学旅行导师”等相关专业,培养专业人才。
三、游学旅行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要打造一批高品位、示范性的游学旅行基地(营地),建立一套高效力、创新性的研学旅行发展机制非常有必要。
四、加大对游学旅行组织承办的资金审计力度。中小学校不能以游学旅行的名义多收费,全国各地交通部门,文化、旅游等部门要对中小学生游学旅行实施景区、景点、场馆门票减免政策,对投保费用实行优惠措施。
综合自看看新闻网、人民网、新华社
编辑:陈熙涵
责任编辑:柳青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