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本质上是人的创造性活动”“改革完善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机制……善聚善用各类人才,中国创新一定能更好发展”……改革完善人才评价机制,被写入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
事实上,过去一年间,改革和完善科技评价制度的硬招、实招频出,清理“四唯”(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做法就是其中之一。
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灿认为,随着科研经费的增加,现在基础研究的科研条件大大改观,给科研人员的奖励和荣誉称号也越来越多。现在的科研评价体系和管理方式,让很多年轻的学者热衷于发论文,评职称、“戴帽子”,偏偏忘记了科学研究的最本真。破“四唯”正是要改变这种倾向。
“开展清理‘四唯’行动的出发点很好,半年来,感觉分类评价有了明显改善,但科技评价体系犹如生态系统,需要时间慢慢修复涵养。更重要的是人才评价是多种因素环环相扣,要达到最终治理,还得从根上去解决。”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忠和说。
“破除‘四唯’势在必行,我们单位已经不存在这个问题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所长刘中民说,所里评价的主导思想是不数论文、不看经费,而是看综合评价,基本原则就是看研究成果是否顶天立地。比如,基础研究是否代表世界最前沿的方向,有没有产出创新性的成果;应用研究则看是否进行了产业化,是不是切实解决企业需求。
“对科研人员的评价要回归到小同行评审上来,这才是科研评价的核心。”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古生物学家徐星说,同行,尤其是小同行,是最了解科研人员科研工作、能力、价值的,他们不需要看职务、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等外在东西,而是通过论文内容、口头报告和其他形式,就可以对科研人员进行定性评价,结果也相对真实。
“但由于小同行评审一般是定性的,有时也会出现问题,比如,可能给关系好的人更高的评价。”徐星说,小同行评审还有另一个问题,即无法解决包括经费等科研资源在不同学科之间的分配问题。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定量的评价指标存在的原因之一。
编辑:许琦敏
责任编辑:樊丽萍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