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3月3日,《流浪地球》票房超45亿元,成为一部现象级的国产影片。文艺界、科学界的代表委员们对《流量地球》高度关注,在他们看来,《流浪地球》的成功远不止电影票房创纪录那么简单。
以《流浪地球》为代表的中国故事,正在世界舞台展现出中国文化的魅力
《流浪地球》从2月5日上映以来,凭借其气势磅礴的特效场面与动人父子情获得喜爱与支持。截止3月3日,这部电影的海外票房接近4500万元人民币。3月4日《流浪地球》发布北美路演特辑,为北美路演之旅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北美路演于当地时间2月22日在洛杉矶开启,导演郭帆、制片人龚格尔、主演李光洁参与。路演途中观众反响热烈,纷纷表达了对电影《流浪地球》的喜爱,“感谢主创圆我的梦”“这是中国科幻电影非常大的突破”“这是一部非常了不起的电影”等评价常常出现在观众口中。
“我觉得(《流浪地球》)技术非常棒,比较正能量,中国电影能够运用这么好的科技,我对其发展很有信心。”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话剧院一级导演田沁鑫认为,以《流浪地球》为代表的中国故事,正在世界舞台展现出中国文化的魅力。“中国在世界面前的呈现,文艺作品非常能够反映新时代的国家气象。我希望我们的影视作品、戏剧作品能够跟上新时代的脚步,不能自己身体进入新时代,思想还停留在过去。所以希望能够奋进、奋斗,为新时代做出更好的作品。”
《流浪地球》对文艺界、科技界以及各行各业如何找到发展与创新路径都有很大启示
“《流浪地球》应该说是电影制作现象级事件。这部影片,我们更多是在谈论未来中国电影的发展方向,什么样的制作是艺术性的,什么样的故事内容是群众性的,什么样的电影可以和我们的现代生活相关联?这非常重要。”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说。
他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推广过程,也需要参考和借鉴影片传递给我们的新时代文化和艺术表达的新方式。“对我们中国人来说,传统文化是从我们的血脉中流淌出来的,是不会不喜欢的。但是,毕竟我们走到21世纪了,我们的表达方式和我们的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变化,那么我们的语言表达方式也一定要随之变化。我们在艺术创作时,如果新的表达方式能够到位,你的艺术作品就会成功。”
“这部电影表现出对人类大历史的关怀,《流浪地球》很好地把科学、把人类共同的关注、人类共同的感受和中国精神、中国人的伦理意识、价值观结合得非常精彩,这也是这部影片对电影发展一个非常好的启发。这部影片在艺术上或者说在整个电影的工业制作上,带动了我们电影工业向一个更高的高度发展。”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认为:“《流浪地球》的价值不仅仅是一个电影,对于整个文化界、艺术界、科技界以及各行各业如何找到自己的发展与创新路径,对于我们经济社会都有很大的启示。”
地球可能不会去“流浪”,但人类一定会走向深空
《流浪地球》的“走红”,也激起了许多人对太空探索的关注。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里有不少科学家,在他们看来,中国可以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流浪地球》里有一句台词,‘无论结果如何,人类的勇气和坚毅,都被镌刻在星空下。’这句话点燃了无数人的激情,也是一大批科学家倾其毕生精力不懈追求、探索未知的写照。”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院长白春礼说。正是这样的激情,推动了科技创新,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科学的本质是人类对于自然的求知和探索。”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周忠和说,中华民族不缺少勤劳与智慧,如今插上科学的翅膀,梦想一定会飞得更高,为人类文明做出更大贡献。
“太空探索永无止境,地球可能不会去‘流浪’,但人类一定会走向深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嫦娥五号探测器总指挥兼总设计师杨孟飞说,作为距离地球最近的星体,对月球的深入探索将使人类更深入地了解太阳系,帮助人类走得更远。嫦娥四号不久前实现了人类在月球背面的首次软着陆。以前,这是科幻电影中才会出现的情景。月背的独特地形增加了高精度着陆的难度,解决这些难题,为后续的深空探测打下了基础。
按照计划,2019年年底前后将发射嫦娥五号,实现月球采样返回;2020年将实施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到本世纪中叶,我国的深空探测有望达到100AU(1AU是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约为1.5亿公里)。“我们正努力向更远处进发。”杨孟飞说。
“2019年,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有望成为我国第一型跨入‘百次俱乐部’的单一系列运载火箭。”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总设计师姜杰说,从2018年到2020年,我国的长三甲系列火箭预计将执行40次发射任务。我国已经成功研制并发射了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长征六号和长征七号,还将研制运载能力更高的重型火箭。“运载火箭的能力有多大,人类探索太空的舞台就有多大。”姜杰说。
综合自央广网、人民日报、新华社等
编辑:宣晶
责任编辑:王磊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