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故宫文物医院院长宋纪蓉在全国两会“委员通道”表示,故宫未来将和高校联合起来建立中国第一所文物医学院。
这个消息引起了很多网友的关注。自从《我在故宫修文物》热播之后,文物修复就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然而在很多人心目中,文物修复是一门手艺活,和医学八杆子打不到一起去呀!
怎么回事?
事实上,在今天的文物修复界,文物修复已经不仅仅是一门手艺活。三维视频扫描、高光谱成像技术、X光、CT……越来越多现代高科技手段正在不断介入,使得文物修复更加准确,也更加科学。
就拿宋纪蓉本人来说,来到故宫之前,她是西北大学的教授,从事了20多年化学研究。在她看来,化学是研究物质的,文物就是物质。化学研究中用来观察物质和材料的仪器设备,都可以用在文物修复上。如此一来,文物修复就由原先类似中医看病的经验医学模式,转入了中西医结合的更加科学的模式,而修复师也不再是修复师,而是“文物医生”。
设备的介入,首先为确定修复工艺提供了科学依据。
比如,河南省考古研究院曾经送到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一件锈迹斑斑的青铜器文物。以往的做法是:先动手除锈。但这样一来,很容易把锈斑下面可能隐藏着的铭文也破坏了,这样的例子有很多。
文保科技部的工作人员拿到这件文物之后,先用X光进行前期检测,发现铭文之后,再确定修复工艺,从而有效避免了在除锈的同时把铭文也破坏的悲剧。
有时候,修复意味着要先将前人留在文物上的修复痕迹去除。这同样是现代仪器设备可以大显身手的环节。故宫文保科技部还修复过一件辽代的金属面具。这件文物曾经在民国前后经历过修复,当时的修复者很粗暴地把胶涂在了面具正面。
好在前期检测分析出了胶的成分,这样文物医生就可以有针对性地把这种胶进行去除,然后换上今天要用的材料。
不仅修复过程需要科学手段的有效介入,修复效果的判断和保持,同样依赖科学。
霉菌是文物容易感染的主要病害———除了收藏环境的影响,还有清除不够彻底引发的二次感染。
好在有三维视频扫描仪———我们可以把它比喻为医生用的听诊器。无论是裱画修复、丝织品修复还是唐卡修复,三维视频扫描仪都是必备之神器。
“听诊器”能做什么呢?
一件布满霉菌的文物,经过清洗,肉眼看起来已经恢复干净光鲜,但由三维视频扫描仪放大200倍之后,却发现上面仍然有残留的菌丝。
除了能够更好地修复文物之外,当科技手段介入修复,还有助于研究者更好地了解文物。比如《乾隆帝祝母后万寿图》,在修复过程中,通过高光谱成像技术,文物医生意外发现了掩藏在色彩下面的底稿,不仅有线条,还有上色之后肉眼看不到的袖子里的一只手。这对于古代绘画研究而言无疑是有价值的。
再回到前面提到过的辽代金属面具。前期检测显示,此前修复时所用的手法和材料,都有别于传统修复,特别是涂在面具上的胶,是民国前后国外比较流行的一种化学材料。根据这一点可以推断出,当时已经有外国修复师进入了中国文博界。
现在,对于宋纪蓉在两会“委员通道”所说的文物医学院究竟要做些什么,你是不是有了大致的了解呢?
作者:邵岭
编辑:邵岭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